广东基层宣讲员讲好奋斗故事,唱响时代强音
2024-09-29 16:07:36

信息时报讯(记者 佘铄嘉)9月27日,广东省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宣讲报告会,9组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基层宣讲员代表,用一个个真实的奋斗故事、追梦故事,生动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发出了在新征程上以“奋斗有我”的姿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广东省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宣讲报告会。通讯员供图 
陆建新分享个人奋斗故事。通讯员供图

20世纪80年代,陆建新来到深圳,参建当年的中国第一高楼——160米的国贸大厦。1992年,陆建新走进了384米高的深圳地王大厦新工地。2007年,他负责当时华南第一高楼广州西塔的项目建设,与团队研发了斜钢柱无缆风临时固定技术,创造了“两天一层楼”的世界高层建筑施工最快纪录。

    多年来,陆建新再攀事业高峰,参与了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广州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等多个项目建设。在建设深圳新地标——600米高的平安金融中心时,陆建新带领团队研发了“塔吊支承架悬挂拆卸技术”,缩短工期96天,取得直接经济效益7680万元,获得发明专利优秀奖,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得“特别金奖”。

  陆建新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步走来,跟摩天大楼“铆”了42年,见证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大楼高度从100米到600米级不断攀升的过程。

“无悔的钢铁卫士”郑正。通讯员供图

现为珠海交警的郑正从军校毕业后选调驻澳门部队,成为一名汽车排长,和战友们坚守祖国的南大门,用青春和热血展示军人形象。他在庆祝澳门回归9周年活动上,圆满完成轮换进驻的车队保障任务。

近年来,郑正从“国防绿”换成“警察蓝”,从业十年,他圆满完成2017年厦门“金砖五国会议”、2018年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2021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揭牌仪式等重大交通安保任务。

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作为一名交警,郑正常年坚守基层一线,用行动守护着广大群众的安全。他曾冒着台风天气,想尽办法救出受困于车上的群众。他也在工作和实践中,见证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蓬勃发展。 

驻村干部何霞讲述乡村振兴故事。通讯员供图

2012年,对乡村有着浓厚感情的何霞来到广东茂名板桥村开展驻村工作,至今已扎根于此12年。她充分发挥柏桥村盛产荔枝的优势,挨家挨户走访协商,促成所有村民签下流转协议书,实现产业园集中管理。

近年来,何霞以请教荔枝标准化种植首席专家、推动申请“妇女创业小额贴息贷款”、成立以留守妇女为主的果蔬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助力解决资金短缺、劳动力不足、荔枝销售渠道不畅等难题,实现优质荔枝种植,通过讲好种植故事来赋予柏桥荔枝文化内涵。

核电工程师王建涛讲述个人奋斗经历。通讯员供图

30年前,中专毕业的王建涛来到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务工。30年来,王建涛凭着“肯学、肯干、肯钻研”的干劲,从技术“小白”成长为技术领头人。

作为一名核电工程师,王建涛的工作是发电机检修,他历经多年钻研实验,在2022年5月实现期待已久的愿望——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完成所有检修任务,单次应用缩短大修40小时,多发电4300万度。以其名字命名的“王建涛核电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升级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发电机队获评全国电力优秀运维班组,他共申请国家专利186项,考上了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展望未来,王建涛期待把更多创新推广到火电、水电等领域,走好核电人的硬“核”之路。

新闻工作者严育分享潮绣大师康惠芳的故事。通讯员供图

作为一名记者,工作十几年来,严育采访过很多人、很多故事。在她的职业生涯里,最令她难以忘怀的是潮绣大师康惠芳投身工艺制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

潮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要绣好一幅潮绣作品极不容易。通过与康惠芳的交流,严育了解到,为实现潮绣作品凸显裸眼3D立体浮雕的效果,需要采用“垫高绣法”,选取材质坚硬的金银线来纯手工绣制。绣制一朵巴掌大的牡丹花,就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而绣制完成《岁朝清供》这幅精品佳作,康惠芳花了整整三年。

近些年来,潮绣大师康惠芳从传统中寻求突破创新的理念。使作品在细腻中闪耀光芒,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康惠芳独具匠心潜心创作的经历让严育深受鼓舞,严育表示将坚定文化自信,一直记录,不断讲述,记录广东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事迹,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故事。

大学生邓志乐讲述其勤读力学、感恩奋进的故事。通讯员供图

邓志乐是华南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出生在粤北山区农村家庭的他,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大学梦,在参与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

高中时期,学校为邓志乐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国家的资助给了困难时期的他最大的鼓励,同时也激发了其内心的斗志,邓志乐在高考时发挥出色,成功进入华南农业大学就读。

在大学期间,邓志乐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和2项专利,被授予国家励志奖学金等12项奖、助学金。他多次参与志愿服务,见义勇为,深入粤西和粤北地区开展犬只狂犬病免疫和抗生素滥用科普活动,被评为“广东省五星级志愿者”,志愿时长2249小时,献血超过2300CC。

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留”影南粤团队分享创作影片的经历。通讯员供图

广东财经大学“留”影南粤团队致力于“外国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影视创作和国际传播,是广东省委网信办指导下的网络强村赋能百千万工程的主力,是团中央“三下乡”全国优秀团队、团省委广东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优秀示范项目和优秀品牌项目。

近年来,广东财经大学“留”影南粤团队深入云浮市新兴县、惠州市龙门县、河源市义合镇、四会市贞山街道等30多个县镇村,通过外国留学生独特视角摄制了100多部宣介精品。影片在新华社英文客户端、学习强国等海内外媒体平台刊播,覆盖157个国家和地区。队伍通过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传播扩展乡村魅力,发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农特文旅乡村品牌,带领中外学生讲好中国乡村故事。

曾科学讲述使用银针治病救人的经历。通讯员供图

曾科学是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医生,小小的银针是他密不可分的“伙伴”,陪伴着他漂洋过海,履行救死扶伤的使命。

2009年9月,曾科学第一次被国家委派到俄罗斯进行中医药文化宣讲,他和多名医生先后走进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开展中医药文化宣讲,开启“中国银针”的绚丽之旅。2014年至2016年,曾科学加入中国援外医疗队,在非洲用手中的银针拯救病患。2016年,接到新任务的曾科学到南太平洋岛国做巡回医疗,用银针帮助中风病人恢复健康。

一根小小的银针连接着世界,曾科学表示,作为一名中医人,将一直为践行守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贡献自身力量。

两名青年讲述“回家的故事”。通讯员供图

张舒琳是来自珠海边检总站横琴边检站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她见证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认识了许多“回家”的朋友,聆听祖籍江门的澳门青年谭梓濠“回家”的故事。

谭梓濠在澳门出生,家乡在江门。小时候,他每次要回江门,都要拿着回乡证办理一堆复杂的过关手续才能顺利返回家乡。1999年澳门回归之后,珠澳通关开启新的历程,谭梓濠手中的回乡证也从本式变成了卡片式。这张小小的卡片式“回乡证”,不仅可以让谭梓濠快速通关、多次往返,还可以作为他在内地的身份证明,大大方便了谭梓濠的工作生活。目前在内地创业的谭梓濠介绍,每天他都往返于澳门珠海两地,一趟车程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通过港珠澳大桥的查验手续两分钟内就可以办完。这种速度和效率大大地提高了港澳青年在内地创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如今,无数港澳居民同谭梓濠一起,见证着粤港澳从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到规则机制“软联通”的大步迈进,他们“回家”的速度变得更快了,“回家”的路更宽了,“回家”的心情也更敞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