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72天,广州中山纪念堂完成25年以来最大规模屋面修缮工程
2024-07-26 18:35:35

信息时报讯(记者 黄熙灯 通讯员 刘慧鹏)7月26日上午,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屋面修缮工程竣工仪式暨穗港澳文物古迹保护利用交流论坛。自此,广州中山纪念堂25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屋面补漏防漏修缮工程,历时372天后圆满收官。据悉,这次大修之后,在未来10年到20年广州中山纪念堂不会出现大规模漏水情况,彻底改变困扰该纪念堂多年的漏水情况。

修缮后的中山纪念堂。 通讯员供图

屋面漏水严重,出现种种“老年”症状

广州中山纪念堂坐落在广州越秀山南麓,于1928年动工,1931年落成,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

随着“年龄”的增长,近年来,广州中山纪念堂“身体”逐渐出现一些问题,建筑设施逐渐老化,屋面漏水严重,并出现了种种“老年”症状。

为保证文物安全,2023年7月,纪念堂启动了25年以来最大规模修缮。据介绍,这次修缮内容包括屋面揭瓦补漏,屋面排水管道疏通以及屋面紫铜天沟、飘檐、檐口椽子等结构的修补。

现场勘查试验。通讯员供图

历经90多天20余项试验终确定防水工艺

据介绍,在工程开工后,中山纪念堂组织了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屋面进行二次勘察,并进行研究性修缮,即边探索边研究,边实验边验证,研究产生漏水的原因,再最终确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经勘查,中山纪念堂面层瓦件老化、开裂,瓦面渗水,板瓦底部大部分没有架空,填满砂浆,原有琉璃瓦开裂后,排水不畅,雨水积聚在预制板拼缝处,当拼缝材料老化后就造成了漏水。因此,如何处理预制板拼缝成为本工程的关键。

“在进行了20余次实验后,在尊重原有工艺的情况下结合新材料及新工艺,我们决定采用刚性防水和柔性防水结合使用的方案进行施工。”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修缮团队先根据原状填缝工艺进行修补,底层为沥青麻筋,中层为干硬性防水砂浆,面层为沥青。在原状填缝工艺的基础上,还采用了聚脲和聚酯纤维布在表面封缝,优化原有防水工艺,确保防水效果。同时,修缮团队也采用了传统的岭南铺瓦工艺:架空板瓦,防止板瓦底积水;叠瓦10厘米,确保瓦面不反水;板瓦铺设砂浆位置不上釉,以及板瓦、筒瓦穿铜丝拉结,保证瓦件不下滑;采用传统材料,如锤灰、草筋灰、桐油灰等进行铺瓦,并根据每种材料的特性用在不同部位,例如板瓦底用粘性强的锤灰,板瓦之间用防水效果较好的桐油灰,瓦筒用有隔热作用的草筋灰。

“历经90多天20余次反复试验,最终确定最适合的防水工艺,这是本次修缮工程科学性、严谨性的充分体现,也让‘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真正在中山纪念堂的修缮中落地生根。”上述负责人说。

据介绍,这次大修之后,在未来10年到20年广州中山纪念堂不会出现大规模漏水情况,彻底改变困扰中山纪念堂多年的漏水情况。

修缮中的中山纪念堂。通讯员供图

修缮不打烊,修缮期间共接待游客107万人次

7月26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山纪念堂正门前的广场上有不少市民和游客在拍照、打卡,然后发朋友圈和亲朋好友分享修缮后的中山纪念堂“新模样”。

“钢脚手架不见了,防坠棚等已经拆除,原本包裹严实的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终于再次露出了真容。”市民程先生告诉记者,修缮期间他多次到中山纪念堂“探查”,基本上见证了其“重生”,“(经过修缮)中山纪念堂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但又几乎看不出修缮过的痕迹。”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集纪念、‌旅游、‌会议和演出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本次工程 “修缮不打烊”,在兼顾施工安全与施工进度的同时,确保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正常向市民游客开放。

据介绍,为实现“修缮不打烊”,中山纪念堂采取了最高标准的全包围综合钢脚手架,外挂冲孔板的形式,脚手架搭设的水平单边长度超过60米,高度超过30米。在主体建筑各出入口设置安全通道,在施工区域搭设防坠棚。严格落实安全文明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粉尘,把对游客和观众的影响降到最低。

修缮施工期间,纪念堂主体建筑共接待游客107万人次,举办文艺演出158场次,无发生任何事故,切实履行了服务市民游客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