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丨微光成炬凝成星河,听基层社工讲述温暖人心的服务故事
2024-06-07 19:05:00

社会工作人才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增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精细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社工是和居民接触最直接、最频繁的人,在社会救助、社会治理、服务“一老一小”群体等多个领域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近日,记者采访广州4名基层社工,听他们讲述温暖人心的服务故事。

投身公益服务,致力城乡互助帮扶

冯绮霞,广州荔湾区萤火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

她长年投身公益事业,将关爱与温暖带进乡村。幸福小屋、长者饭堂、慈善农园……这些年,她策划并参与多个志愿服务项目,在公益路上笃定前行,尽己所能,向社会传递爱心和希望。她是广州市荔湾区萤火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冯绮霞。近年,冯绮霞先后获得“广州市最美志愿者”“广州市第五届义工之星”“广东省五星志愿者”“广州好人”等荣誉称号。

怀揣爱心志愿服务形式多样

朴实真诚的冯绮霞常常面带笑容,很有亲和力。提起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的初衷,她表示,“当时就是想利用空闲时间多做些事情,没想到机缘巧合,一直走到了现在。”2009年,冯绮霞加入萤火虫义工团并担任秘书长,积极参与团队建设、管理和志愿活动的组织策划。后来,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人,她先后考取初级社会工作师和中级社会工作师职称,成为一名专业社工。

冯绮霞是萤火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时的组织者之一。作为带头人,她一直奔走在公益事业的道路上。为支持环保,她带领萤火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市内各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商场开展社区旧衣回收环保再生公益活动,实践和推进旧衣等废旧纺织类资源环保再生;为帮助山区的困难群众,她连续7年在春节慈善花市发起义卖;为帮助荔湾区辖内的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圆梦微心愿,她通过“党建+志愿”方式链接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

从需求出发将关爱送到农村

谈到这些年参与的公益项目,冯绮霞提的最多的是“红种子”项目。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志愿者一起到增城区派潭镇七境村开展志愿活动。“当时发现村里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当地有不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于是萌发在这里定点开展公益项目的想法。”冯绮霞告诉记者,项目自2014年启动,之所以用“红种子”命名,是因为七境村作为东江纵队第三支队三团联络点,是当年中国革命的红色原点村。

“红种子”项目的起点,是一座由东江纵队联络点改建而成的“幸福小屋”。在冯绮霞的组织下,志愿者经常在这里举办活动,暑期还有大学生前来支教。孩子们在“幸福小屋”里看书、玩游戏、交朋友,还可以学习美术、音乐等。除了作为孩子们的成长园地,2017年,“幸福小屋”还增设长者饭堂功能,帮助当地的困难长者和高龄长者解决午饭问题,并一直开展至今。

2014年5月,七境村发生水灾,当地村民遭受经济损失。为帮助灾后重建,萤火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向当地33户农民租借30亩土地,建设萤火虫慈善农园。这样一来,不仅出租土地的农户有了稳定收入,被聘请在农园工作的村民也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此后长者饭堂所需的蔬果和大米均由慈善农园供应,一举多得。

从幸福小屋到长者饭堂再到慈善农园,这些年,萤火虫公益组织通过构建“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开展“红种子”项目,通过搭建城市与乡村的交流平台,实现城乡互助帮扶。在冯绮霞的影响下,不少七境村村民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冯绮霞表示,希望能把七境村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更多地方,最大限度发挥机构的社会担当作用。

被感动迎挑战,为失业人员找工作

林家俊,广州市心明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海珠区“社工+就业服务驿站”项目社工。

迷茫时给予引导,无助时伸出援手,这是社工行业独有的温度。1998年出生的林家俊当社工已有4年。4年来,他始终心怀热忱,扎根社区一线,服务广大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帮助他们重拾信心,为他们圆就业梦。

深耕社区实现社工服务价值

“从事社会工作,就是秉承助人自助理念,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别人成为更好的人,助力基层治理。”这是林家俊从事社会工作4年的最大体会。

据了解,目前林家俊负责海珠区“社工+就业服务驿站”项目在海幢街、龙凤街、南华西街、素社街等6个街道的运作。这些街道地处老城区,大龄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较多。为了摸清群众的就业需求,他带领团队开展调查,建立群众就业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服务清单,通过链接爱心企业、机构组织等方式,快速帮助大龄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找到工作。

阿威(化名)是海珠区海幢街道户籍居民,由于职业规划不明确,他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屡次碰壁,自信心大受打击。了解到海幢街道有就业帮扶服务后,阿威来到街道就业服务驿站寻求帮助。在了解阿威的求职意向和工作经历后,林家俊很快就帮他制定了方案。根据阿威的工作经历和学历,林家俊指导他对求职简历进行优化,突出个人优势。在交流过程中,林家俊明显感觉到阿威自信心不足,于是为他安排了几次模拟面试,帮助他分析面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阿威重拾信心。为了帮助阿威更快就业,林家俊还链接了三家企业和机构,为他争取到面试机会。最终,阿威成功通过面试,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林家俊说,因为经常和各种各样的待就业人群打交道,在他这里,“失业”不是宏观的社会命题,而是可以看得到的困境。“每一名求助者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我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以同理心去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境,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救助方案。”

授人以渔探索帮扶新模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海幢街积极从技能培训入手,让失业者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多渠道就业创业。作为街道就业服务项目驻点社工,林家俊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将培训和就业无缝链接,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快速就业。

“传统的就业培训会选择和培训机构合作,但学员学到技能后还要再找对口的就业单位,耗时比较长。近几年,在海珠区和海幢街的指导下,我们尝试和企业、行业协会进行培训合作,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定制培训内容,学员参加培训后便可直接面试上岗。”林家俊说。

去年5月,在海幢街道的指导下,林家俊带领团队与广州市直播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合作,开展新媒体运营就业特色实训工作坊,首期招募35名学员进入工作坊学习。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学员自发组成直播团队,参加2023年首届直播电商创新创业大赛,有两支队伍分别斩获小组赛的二等奖和三等奖。培训结束后,有14人成功就业,6人成功创业。其中有5名学员组建新媒体运营团队并成立工作室,实现自主运作接单,灵活创收。

此外,去年以来,林家俊一直负责海幢街魔术就业实训小组工作。据介绍,该就业实训小组以“快培训+快就业”模式,通过与魔术公司合作,为有需要的失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达到技能要求的学员可直接进入魔术公司工作。“这些实训非常适合一些大龄失业人员以及想进行灵活就业的人员,这在老城区的需求非常大,目前已经开展两期培训,有12名学员成功就业。”林家俊表示。

成为社工4年,林家俊说他在这份工作里遇到感动、迎接挑战,也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助人自助,成人达己”,他希望这份工作能被更多人看到、认可,让更多人参与到这份事业中来。

运用专业技能,新手社工兜底服务

王冬梅,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中级社工。

二孩妈妈王冬梅曾全职在家5年,2022年,她成为一名社工,开启社区兜底帮扶之路。两年过去,自称“新手社工”的她在一次次全情投入的帮扶中感受到社工职业带来的成就感。

介入帮扶勇当“破冰人”

2023年10月的一天深夜,黄埔区永和街某社区居民阿强(化名)在街头闲逛并口出恶言。当晚,值班民警协同物管将其送回家中。随后的半个月内,阿强发生一连串让家人和邻里担忧的躁郁举动,有一次甚至爬上顶楼想结束生命。11月中旬,阿强被诊断为急性精神分裂障碍患者。随后,由社区转介,阿强成为街道、民警、社工等联合介入的社区兜底服务对象。帮助阿强的社工,就是王冬梅。

据了解,40岁的阿强有扎实的软件设计专业技能,原本拥有让人艳羡的职业和家庭。然而,离异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让阿强的情绪跌至谷底。阿强年迈的父母要为其照顾5岁的孩子,没有精力将阿强拉回正轨。几次走访后,王冬梅了解到这个家庭面临的困境——此时的阿强,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压力,还有强烈的病耻感、严重的自我否定以及家人的埋怨。

王冬梅第一时间协助阿强申请失业金,并通过扎实的沟通技能让其卸下对社区介入帮扶的防备。“根据我们的了解,阿强的家人几乎已经放弃了他,来自农村的父母从前以儿子为荣,现在却要养育年幼的孙子,由此产生心理落差。”王冬梅说,这样的家庭环境很可能加重阿强的病情,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不利。

协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

据了解,王冬梅大学毕业后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曾任部门负责人。2017年,她辞职成为全职妈妈,期间并未脱离社会。作为一名党员,她经常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并先后考取家庭教育指导师执业证,获得中级工认证。因此,在介入阿强这一个案后,王冬梅积极与督导社工联系、探讨,从专业角度协助阿强看病就医并申领失业救助,在短时间内获得阿强及其家庭的信任。随后,王冬梅协调社区和街道相关部门召开个案研讨会,针对阿强的情况开展细致的汇报和分析。在王冬梅和社区居委的大力推动下,一个针对阿强个案制定的“心理、政策、医疗、法律、就业”五方面的支持全面启动。

“现在阿强的情况已经基本稳定。如果恢复得好,以他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状态,完全可以再就业。”广州“双百工程”督导中心督导员韩京彩说,基本上一名社工需要同时针对多个个案开展帮扶服务,在阿强个案前期,王冬梅几乎每天都在跟进,陪他就医、开展心理疏导;为他协调专业律师解除债务风险,争取就医费用减免政策;同时整合资源,协助阿强再就业。为了帮扶阿强,王冬梅付出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谈及社工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王冬梅说,“帮扶一名陌生人,挽救一个生命,看到他一步步脱离困境,让我非常有成就感,或许这就是社会工作的意义吧。每个人都可能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沟沟坎坎,希望我们都能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接纳他人,让美好的生命得以延续。”

坚持不懈付出,在服务中获得快乐

李伯平,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广州市首批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荔湾区逢源街穗港综合服务中心的筹备建设有他的贡献;爱心项目“温暖广州·一人一月饼”持续10余年的背后,有他坚持不懈地付出;将社工服务主动融入白云区乡村振兴建设,是他和同事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开启的新尝试……

他是李伯平,现任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作为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第一届毕业生,自2005年毕业后,他一直致力于基层社会工作,将专业所学运用到基层服务实践。他说,从事社工服务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让他获得充分的自我认同;能帮助有需要的人,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快乐。

参与项目筹备在基层中成长

2005年,李伯平进入社工行业。位于荔湾区逢源街的穗港青少年服务中心是李伯平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他实现社工梦想的舞台。该中心由逢源街道与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合办,由香港资深专业社工坐镇,致力于培养本土社工。担任中心主任的李伯平带领团队为青少年提供课后托管等服务,同时面向青少年开展定向越野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增强他们的社区认同感,也让更多人了解社会工作。至今,他还记得孩子们参加定向越野后幸福的笑脸。“我们定向寻找荔湾古建筑,让孩子们到泮塘寻找特色小店,去邮政博物馆打卡拍照,在寻找的过程中了解社区……”李伯平说。

2008年,广州启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及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试点探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借鉴香港经验。逢源街穗港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开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之先河。已有3年专业社工服务经验的李伯平,正是该中心的筹建者之一。渐渐地,随着参与的项目不断增多,李伯平也在不断成长。2009年底,他通过选拔参加广州首批社会工作督导班,成为督导班学员,并于2010年成功毕业成为优秀学员。

打造精品项目获得广泛关注

2011年,带着丰富的基层服务经验,李伯平来到新成立的广州市白云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成为由该机构运营的金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第一任主任。该中心位于广州当时规模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金沙洲新社区。

面对保障性住房小区服务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李伯平带领社工团队通过一个个精品项目帮助居民解决社会融入、亲子沟通、就业辅导等问题。

其中,于2012年启动的“温暖广州·一人一月饼”已成为广州公益项目的一张靓丽名片,并在2022年入选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刚开始筹备的时候没有信心,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募捐时,我们征集到各种口味和包装的月饼,还有些单位捐鸡仔饼、曲奇饼……”李伯平介绍,目前项目已运作近12年,累计受益超60000人,受益对象从最初的残障人士扩展至低保家庭、困境儿童、孤寡老人、环卫工人等,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2023年,40岁的李伯平主动转换身份,担任广州市志愿者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为推动社工服务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不断尝试。李伯平介绍,协会原为“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成立于2002年10月,是广州首批品牌社会组织,以社区“一老一小”为主要服务对象。接下来,希望在不断优化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同时,开展相关的社区教育服务,让社区居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其中。

统筹/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文图/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李丹 李龙 崔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