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银行特殊资产管理与处置论坛成功举行
2024-04-24 18:33:43

信息时报讯(记者 梁海祥)深度助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挖掘特殊资产新价值,助力银行高质量发展。4月19日,由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以下简称“中小银行联盟”)、浙商资产主办,金融壹账通、特资科技协办的2024年银行特殊资产管理与处置论坛在杭州成功举行。

本届论坛以“资产新价值 发展新动能”为主题,邀请到百余位全国中小银行中高层领导,不良资产处置行业上下游生态相关的企业高管、权威专家、知名学者,在当前复杂经济形势大背景下,共同深入剖析中小银行特殊资产处置的痛点,分享创新实践经验,帮助中小银行形成不良资产处置战略规划和流程体系建设的清晰认知,全面了解不良资产处置策略与路径,打开新思路、融入新生态、找到新模式,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特殊资产处置提速提升银行发展质量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2024年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把握好时度效,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工作”、“积极稳妥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由此可见,不良资产的处置,成了当下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在2024年也将成为监管政策及行业关注的焦点。

展望全年,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挑战,不良资产压力很大。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带来特殊资产行业的挑战与机遇分析。他认为,上一轮信贷快速增长周期中形成的不良处置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而且特殊资产的范围会越来越广。特殊资产处置需要树立动态的长期概念,即通过对经济周期的把握,在不同周期实现资产价值的挖掘和配置,对银行业而言,长期持有及未来的重构是一个方向,银行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参与其中。

2020年以来,经济增长压力倒逼银行业改革化险工作加速推进。根据央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23年上半年,评级为高风险区间的银行机构数量为337家,数量较2019年峰值压降近一半。2023年全年处置不良资产3万亿元,这是银行业连续第四年保持3万亿元处置规模;截至2023年末,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62%,为近五年来最低水平。

为加快风险出清,我国自2021年启动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此后扩容纳入单户对公不良资产。2023年银保监会“62号文”首次将关注类贷款纳入不良资产转让范围。在政策支持鼓励下,不良贷款转让规模快速增长。银登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银登中心累计挂牌项目713单、累计挂牌金额1476.3亿元,分别较2022年增长155.56%、223.25%。

特殊资产处置需聚合资源形成合力

2023年以来,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回稳向好,但经营主体活力仍待加强,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人还款能力继续承压,银行业全行业面临加快处置不良、风险出清的挑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将呈现加速趋势,预计整体处置规模会出现阶段性新高,而在区域分布和不同主体类型上则会呈现明显结构性差异。央行评定的337家处于高风险区的银行,主要集中在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中小银行整体资产质量弱于大型银行和股份行,尾部风险特征明显。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2024年工作会议上,将“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作为八项重点工作之首。

但在实操中,中小银行依靠传统人缘、地缘优势处置不良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在市场化化债中的议价能力又比较弱,急需接入优质平台,借助金融生态力量加速化债去险。

为广大中小银行聚合资源,引入不良资产处置多方力量,正是中小银行联盟联合浙商资产举办论坛的初衷。双方联合举办银行特殊资产管理与处置论坛已经是第三届,对推动中小银行“卸下包袱轻装前进”发挥了积极作用。

会上,中小银行联盟执行副理事长,金融壹账通党委书记、监事长黄润中针对特殊资产管理与处置提出了三点意见。其一,多元化搭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推动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业务合作。不良资产对于经营风险的行业来说是永恒主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工作重点和具体应对措施。其二,估值化兴生态。以最小成本达到价值最大化处置。围绕估值这个核心问题,可以搭建系统也可以展开线下撮合探讨,帮助产业链上下游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其三,智能化促发展。中国在全球数字化和AI人工智能发展大势中,不仅积累了海量数据,而且拥有突出的场景优势,在特殊资产处置的垂直领域中,数字化将起到重大作用。

截至2023年底,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余额已经突破万亿规模,妥善处置中小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已经成为当前金融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浙江省国贸集团党委委员、浙商资产党委书记、董事长应春晓表示,在这样大背景下,中小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需要有区域生态圈和行业产业链,聚合各方资源和能力,共同推进,以生态化构筑不良资产化解长效机制,以灵活化拓宽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路径,以专业化提升中小银行不良资产的防化能力,不断加强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定位,不断强化团队建设,提升处置队伍人才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