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居全球第9! 广州24家企业上榜全球独角兽榜
2024-04-15 19:48:16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穗科宣)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广州24家企业上榜,位居全球第9、全国第4,总量再创历史新高。据悉,广州今年有立景创新、库洛科技、中科宇航、中芯种业、黑格智能、云舟生物共6家新上榜企业,占广州今年榜单数量的四分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共有70家独角兽

“广州目前有24家独角兽企业,相当于以色列(26家)或加拿大(25家)一个国家的独角兽数量。粤港澳大湾区共有70家独角兽,相当于印度(67家)一个国家的独角兽数量。”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

“前十名增长价值1.4万亿元人民币,占全榜单增长价值的近一半。”全球十大独角兽中,来自广州的希音以460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位列第5。作为一家互联网快时尚零售公司,希音的价值背后,是采用新生产方式整合资源的体现。

“数字化柔性按需的供应链模式,既能及时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同时在源头减少生产和库存浪费从而让产品更具性价比。”希音有关负责人表示。希音的产线,从女装逐步延伸到了家居、鞋包、首饰、美妆等更丰富的板块。

新模式下,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是一场整合生产端的,从制造到“智造”的变革。这一次,广州再次走到了新经济模式变革的前沿。“从单件生成,到批量生产,再到流水线生产,后续发展到柔性生产,最后到智能化制造。”暨南大学机器人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宁表示,制造业发展已进入以“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的“云制造”时代。

广州在主要赛道表现亮眼

胡润提出,金融科技、软件服务和AI是独角兽的三大主要赛道。广州在相关领域表现相当亮眼,以上新赛道企业占广州上榜独角兽的比例过半。其中,希音、致景科技、树根互联、探迹、黑格智能致力于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及互联网技术赋能传统行业。粤芯半导体、立景创新等上榜企业则体现了广州在半导体、电子信息领域自主抢跑渐显成效。

值得关注的是,榜单上广汽埃安为首的新能源车企占了广州上榜企业相当大的比例,广州以传统汽车制造大市转型升级打造“智车之城”的态势逐渐清晰。加上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奥动新能源、巨湾技研、如祺出行等上榜企业,涵盖了汽车制造、自动驾驶、智能出行等领域,透视出体系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广州逐步形成规模。作为广州汽车产业的龙头,广汽集团及时转换新赛道已取得显著成效。榜单中的广汽埃安、巨湾技研、如祺出行都是广汽集团孵化出来的企业。

胡润还指出,另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航天领域独角兽来自中国,主要从事卫星发射。其中有来自广州的中科宇航,通过自主研发的火箭和卫星技术打开了商业航天市场。

小鹏汇天、极飞科技、南方航空物流以及已上市“毕业”的亿航智能形成了广州低空经济领先新优势。小鹏汇天的“旅航者X2”已获得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颁发的特许飞行证,是国内首款提出申请并成功获批的有人驾驶eVTOL产品,现已成功完成在广州城市CBD区域的低空飞行试验;极飞科技专注于农业无人机研发和应用,深耕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领域;亿航智能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生产许可证,其EH216-S成为全球首个获得适航“三大通行证”的载人无人驾驶eVTOL机型,预计将进行更大规模的量产、加快实现商业化运营。

硬核科技与创业投资双核驱动

据了解,广州近年来在科技领域的发展,与其在产业端的表现相适配。广州一直是南方的科教重镇,在粤港澳大湾区更是属于“智力源”“创新源”的存在。

近年来,强化科技的战略性引领性布局,广州更是大招频出。如聚最强科研力量,“串珠成链”。以广州实验室为领衔代表的“2+2+N”平台体系,搭起了全国唯一的集聚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各类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完备的战略性科技攻关体系。

加大科研投入,2023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3%,创近十年最大增幅。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的全球排名亦跃升至第8位。“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四年居第2位。

广州将硬科技作为发展科技企业的引导方向,实施硬科技培育行动,为目标,聚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赛道每年遴选100家硬科技企业。

从最早国家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开始,广州是最积极参与城市之一,并率先提出了“以赛代评”的改革,并发布拟上市高企百强、独角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榜单,广州培育科技企业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培育一批研发投入高、全球化布局、品高价优的科技龙头企业。”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

这些赛事和榜单,起到了良好的集聚创新资源的效应。政府向在其中崭露头角的企业提供了帮助,引导社会各方面资源向这些具有“领头羊”潜力的企业集聚。对接科研资源以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对接银行和资本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以“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的形式为科技企业贷款提供支持,已经累计为超1.18万家科技企业放款突破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