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广州市道德模范黄灿明:独守孤岛二十五载,看护灯塔夜夜明
2024-03-11 15:01:40

模范简介:

在广州南沙龙穴岛东侧的舢舨洲孤岛上,矗立着有百年历史的一座五层白色灯塔。每当夜幕降临,灯塔为夜航的船只指明方向,因此被誉为珠江口“夜明珠”。来自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的黄灿明,是这座灯塔的“灯守人”。

自1999年到舢舨洲工作后,他克服艰苦环境,25年如一日,坚守在舢舨洲岛上,为过往船只指引方向,护佑一方安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爱岗敬业精神。他的妻子郭丽珍也因义务陪伴丈夫守护灯塔,被评为海员建设系统“十佳海嫂”。日前,看护灯塔、为千万航船指引方向的他,获评“中国好人”“第九届广州市道德模范”。

日前,看护灯塔、为千万航船指引方向的黄灿明,获评“中国好人”“第九届广州市道德模范”。

黄灿明用25年的坚守,诠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灯塔精神。他说“入了航标这一行业,就要认认真真做好本分,‘食得咸鱼抵得渴’,选择了就要坚持,坚持做好每件简单的事、做好每件平凡的事、做好每件该做的事。”

近9000个日夜无悔坚守,点亮百年灯塔

1999年,由于原来驻守在舢舨洲的灯塔工相继离岛,自觉负责的黄灿明被委以重任,从深圳蛇口港被调到舢舨洲。此后,黄灿明便开始了日复一日地守岛护航日子。“守灯塔,总要有人做的。”黄灿明说。

舢舨洲是一座美丽的孤岛,位于南沙区虎门水道与伶仃洋的交汇处,是船只驶入广州港的必经之地。1915年,指引船只的白色灯塔在这里矗立。然而,岛上的条件却十分艰苦。这座2500平方米的小岛四面环水,地势险峻,搭乘舢舨到最近的陆地也要近一个小时,没有淡水和电,喝的是蓄水池里存储的雨水,照明用的是油灯。

守塔的艰苦,常人难忍。白天,黄灿明的主要工作是擦拭灯罩、栏杆和太阳能硅片上的灰尘和雾水,清洗电池头、测量电池电压等。

在骄阳似火的八月,由于透镜聚光作用,灯罩内气温高达50℃,闷热异常,保养起来非常辛苦,等到干完活走下灯塔,他全身已经湿透了。除此之外,他还要花三小时时间把岛屿周围涨潮涌上岸的垃圾清理干净,再把岛上所有空地、栏杆清洁一次。

灯塔虽然经历了百年风霜,但在黄灿明的守护下,不管是外墙还是内饰都是整洁如新。

晚上,黄灿明依旧忙碌,他会用望远镜查看海面的浮标会不会漂走,或者损坏、熄灭。晚上7时30分、10时和凌晨4时,他都要起床看看浮标、塔灯是否正常运行。“多年来,从来没有一觉睡到天亮过,现在不用定闹钟就会在这3个时间点自觉起床。”黄灿明说。

黄灿明负责观测的航标有十多处,其中包括标示主航道的红色和绿色对标,标示可抛锚处的黄色航标、标示分叉航道的底部黄色顶部黑色航标。这些航标指引船只行驶,如果晚上观测到航标被过往船只撞坏或航标不亮,他要立马上报广州航标处派人维护,确保航标始终正常。

而他负责的灯塔如果检查到主灯损坏需马上启动副灯。“18海里之外都可以看到灯塔,一看到灯塔就知道到广州了。”他说,现在的灯塔已经是感应式亮灯,相比之前的手动启灯方便很多,但是要确保灯塔正常亮灯一直是他不可放松的工作。

救落海渔民,当好孤岛守护人

一个人坚守小岛,黄灿明也被大家称为舢舨洲的“岛主”。在岛上生活了25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再熟悉不过的朋友。说起这25年,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经历令他记忆犹新……

2003年的一天,突发强对流天气,他在塔上看到一艘渔船侧翻,一对夫妻在海水里发出求救信号。黄灿明驾驶着舢板船来到这对夫妻身边,将两个人救起。“他们后来要给我塞红包,被我拒绝了。”

2011年6月21日,台风“海马”袭来,12级台风夹杂着如蝗暴雨,连续9小时拍打着舢舨洲顶上的灯塔。次日凌晨,避雷针被刮断,导致避雷系统瘫痪,灯塔随时都有被雷击的危险。灯塔内使用的是昂贵的进口灯器,一旦被击毁将损失惨重,更严重的是会对附近船舶安全航行造成重大影响。

岛上条件艰苦,黄灿明以岛为家二十五年如一日坚守。

当天下午2时,风力仍高达8级,南沙航标站应急抢修保障准备对受损避雷针进行修复。黄灿明第一个站出来说,“我先上去,探明灯塔顶部的受损情况,再定修复方案”。

20多米高的灯塔平时无风上去都要双腿发软。顶着8级大风,他一步步靠近,踉跄着跨上灯塔顶部,将折断的天线拆下来,用铜线捆绑、焊接。2小时后,避雷天线恢复正常,就在这时一场雷雨迎面袭来。

后经技术人员初步估算这次应急抢修挽回经济损失30万元。在黄灿明看来,这都是他义不容辞的事情,是他对守护灯塔、守护海岛立下的承诺。

以岛为家坚守孤岛,航标世家薪火相传

在舢舨洲,黄灿明唯一的消遣品就是一台老式电视机和一部收音机,但由于岛上信号不好,电视经常模糊不清,有时只能收到一片雪花,收音机用起来也是时断时续。“从事这份工作,就要吃得苦,坚持得住寂寞。”黄灿明总是这样说。

舢舨洲岛西侧和龙穴岛隔水相望,黄灿明眼见石头、滩涂变身造船厂,珠江两岸灯火日渐繁荣,自己却已慢慢老去。但荒岛的寂寞艰苦并没有击退黄灿明,对黄灿明来说,能够在这座远离繁华城市的孤岛上坚守25年,最大的力量来源于他们一家四代与航标的不解之缘。

常年的风吹日晒让黄灿明的皮肤显得格外黝黑。

黄灿明的祖父黄带喜就曾守护附近的金锁排灯塔,一守就是30多年;父亲黄振威,退休前一直在虎门沙角至太平的河道维护灯浮标。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黄灿明的妻子郭丽珍跟着上了岛。常年的潮湿风吹,让这对中年夫妇显得比同龄人苍老,皮肤也格外黝黑。25年过去,何处是家已变得模糊。“岛是第一个家。”黄灿明说,现在即便是偶尔出门,心里还惦记着这座岛、这盏灯,“总是要打电话问妻子灯塔有没有事,才能安心。”

今年,黄灿明60岁了,在这个小岛上,度过了近9000个日夜,即将退休。面对谁来接替的问题,这让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有些犯难,担心找不到合适的人。而黄灿明则笑着说:“如果可以,退休后我还想守着这里。”

黄灿明一家参加道德模范典型宣讲活动。

令黄灿明欣慰的是,儿子黄登科也主动选择了航标工这个职业。2007年,黄登科通过广州航标处招考,成为黄家第四代航标工,而且在航标站岗位上已工作了16年。巧的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正是父亲加入航标工的第一站——深圳蛇口。

在黄灿明的心中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自己退休后,假如儿子能来舢板洲守这座灯塔,他也会选择继续留在岛上,给他当当帮手。当提起为什么要继承父亲的职业时,黄登科不好意思地说,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是一般难以想象的,但在父亲身上,他看到了对灯塔的“忠诚”。


文/信息时报记者 崔小远 通讯员 穗文明 

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