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 | ②锻气质:文化自信,延续文脉!细说港湾街道
2023-12-30 20:35:23

依山向海而生,跨越数千年,文明赓续不辍。

在珠江入海口旁,鹿颈村古遗址揭开了古“南沙人”的生活面貌,塘坑古村旧祠承载南沙人的记忆,炮台、英烈墓传承百年英雄赞歌,妈祖文化寄托美好祈愿。

在广州市南沙区奋力打造“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之际,港湾街道应运而生。街道地处南沙湾,是《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明确的三大先行启动区中目前建设最为成熟的区块。

在这里,城市与自然相融形成山、海、城相依的格局,高速客轮直达港澳,亚洲规模最大的国际邮轮母港综合体连通世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纷纷落户推动南沙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南沙湾先行启动区正实现向大湾区国际滨海⻔户的新蜕变。

12月28日,南沙区港湾街道揭牌!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港湾街道将坚持以实施《南沙方案》为牵引,勃发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主阵地的新活力,着力建设有品位、高品质、深底蕴的活力湾区、未来之城,用港湾力量助力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平台。

这里不仅是南沙的港湾,还是广州的港湾、大湾区的港湾,也是面向世界敞开怀抱的港湾。今天,从港湾街道人文历史着眼,一起来认识全新扬帆起航的港湾街道!

广州“南沙人”。

港湾街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期,鹿颈古“南沙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有与陈家祠建筑规模相媲美的塘坑古村落;集北京故宫风格与南京中山陵气势于一体的南沙天后宫;还有扼守珠江水道咽喉的上、下横档岛;见证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浴血抗争的蒲洲和大角炮台。街道还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后文化、传统舞蹈(广东醒狮)、曲艺(粤曲),它们承载着港湾街道居民独特、深厚的情怀。

鹿颈村遗址——4000年文明延续

距今4000年左右的“南沙人”是广州市目前经科学论证的最早、所知最详细的现代人。遗址是目前南沙地区所发现的发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包含物和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先秦遗址。

税馆——大清国门第一关

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平定海疆后,开始解除海禁,次年开海贸易,同时在虎门口布设海防体系,建立了虎门炮台之横档、南山和三门三座炮台。

1685年,清政府在广州建立粤海关,并将省城大关之一虎门口设为挂号口,虎门税馆设在上横档岛。虎门口负责来华贸易洋船的牌照核验、挂号纳税,是当时洋船进入“大清国门第一关”。

税史教育基地。

炮台——打响抵御外敌入侵第一炮的地方

大角山炮台与沙角炮台隔江对峙,扼守虎门水道出口,构成虎门要塞的第一道防线,蒲洲炮台与大角山炮台犄角相依。在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军民在此与外国侵略者殊死搏斗,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

鸦片战争古战场——打响抵御外敌入侵第一炮的地方。

南沙虎门炮台分布图。

古村落和名村——古今文明散发时代光芒

塘坑是南沙区历史最悠久的村庄之一,旧名银坑、羊石,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的塘坑,有塘坑天后古庙、上坊天后庙、校尉庙、朱文庆公祠等,被评为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广府地区、潮汕地区)、广东省传统村落、广东省文明村。

塘坑天后古庙,是南沙现有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天后庙。

塘坑村获评“广东省文明村”。

鹿颈村被中央文明办认定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鹿颈村。

深湾村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宣部、民政部、司法部五部门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深湾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财富的当代传承

妈祖文化

在珠江水和伶仃洋潮起潮落中,植根于海洋文化的妈祖信俗成为南沙人千年传承不息的精神寄托。南沙妈祖文化始于宋,兴于明、清,南沙妈祖信俗被列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沙天后宫。

醒狮文化

醒狮文化在广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寓意着如意吉祥,还是雄健、勇敢和力量的象征,每逢节庆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港湾街道的醒狮队主要分布在鹿颈村、塘坑村等地,乡村醒狮队已成为岭南民俗文化的代表,更是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

鹿颈醒狮队参加广州市龙狮文化节比赛。

粤曲文化

广东音乐有着400余年的历史,与粤剧、岭南画派并列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南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音乐,粤曲传承基地位于港湾街道文化站。典型代表有海韵曲艺社及鹿颈曲艺社。

曲艺社日常演出排练。

文/信息时报记者 崔小远

港湾街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