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额尔古纳河右岸》:史诗、传奇与自然
2023-12-25 20:31:56

信息时报讯(记者 李晓雯 通讯员 许畅)日前,第十五届广州学术季“开卷广州”讲座第181期在学而优书店举办,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郭冰茹教授,从文学视角解读作家迟子建的这部民族史诗般的经典作品。她从《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提炼出三个关键词:史诗、传奇与自然,“这三个关键词不仅是这部小说的特质,也为读者理解小说提供了一种视角与方法。” 

3f693a025d3995e71735810cb55cef68_.jpg
主讲嘉宾郭冰茹。通讯员供图

《额尔古纳河右岸》开篇的两段叙述写得极美:“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90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我是个不擅长说故事的女人,但在这个时刻,听着‘刷刷’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达吉亚娜走了,西班走了,柳莎和玛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郭冰茹指出这两段叙述几乎包含了解读该文本的所有重要信息。90岁的老人,她的经历、经验、感受带出了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达吉亚娜、西班、柳莎、玛克辛姆,这些主人公的名字,带出了读者对异域、异文化的陌生感和好奇心;而雨和火的用来听故事的“耳朵”则与全书“万物有灵”的文化想象声气相通。

《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的是鄂温克民族一个部落近百年的历史,但与一般历史叙述不同,在小说中,在鄂温克族生活的这片山林里,没有撼动世界的历史大事,没有一个英雄的成长历程,甚至连标识时间的公元纪年也很稀见,有的只是一个部落的日常生活、饮食男女和生老病死。

郭冰茹教授以《离魂记》为例,向读者表明中国传奇小说是从史传的母体中脱胎而来的。明代胡应麟用“作意好奇“四个字阐释传奇的文本特征,鲁迅则进一步将传奇界定为“出于志怪”“施以藻绘”“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她表示,传奇跟史传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分别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路:一个是求实一个求异;一个强调写实一个是强调想象力。“借助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可以看出迟子建如何处理一个传奇故事,整个《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一个大的传奇。

讲座现场。通讯员供图

通过解读《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描写的鄂温克族萨满文化,郭冰茹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小说是如何增强文本之“奇”的。她认为,作者用复杂铺排的语言描述宗教场景并不是为了猎奇,而是表达了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思想,“在大自然里,即使是猎物也有应得的尊重”。《额尔古纳河右岸》还从某种意义上给我们提供了通往科学之外另一种思维的可能性,“这部小说深刻显现出了大自然的奇幻和宇宙的未知性。”

另一方面,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让“自然”成为连接“历史”和“传奇”的粘合剂。对此,郭冰茹教授总结出完成“粘合”的三个路径:一是顺从自然的历史观,二是万物有灵、因果相伴的情节,三是以“我”的观念和体验来讲述故事。

她指出,《额尔古纳河右岸》将道法自然、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文化想象与鄂温克族一个部落近百年的兴衰史结合起来,融虚构想象于写实求真,在历史叙述中加入传奇笔法,使平直朴素的历史叙述呈现出瑰丽奇崛的传奇化特点,开拓了历史叙述的想象空间和审美维度。“迟子建通过具体的文本实践,为当代文学处理写实与虚构、叙述与抒情提供了一种可兹参照的写作方式,探索了当代文学整合古典小说叙事资源的另一种可能。

郭冰茹教授最后指出,迟子建在小说中传递出一种生活理念或者世界观——给生灵以关爱,给大自然以生机,给人以精神慰藉。尤其是人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正如书中所说的“仅仅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人难道不就成了一块蛋白了吗? 以万物有灵的宇宙观来观照人类文明的进程,文明没有新旧之别,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是一种历史观,也是一种生命信仰。对于现代社会的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前代文明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关系,《额尔古纳河右岸》给出了更多有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