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孙振川:把手中的“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
2023-12-05 20:11:24

       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从曾经的行业新手到享誉世界,从业28年,孙振川参与多个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隧道穿江越海、开辟地下空间保驾护航。

       好人说:“ 我认为,劳模精神就是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工匠精神就是一个人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只有我们不想干的事,没有我们干不成的事。”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崔小远  通讯员 穗文明  

       好人简介: 他,科研攻关28载,为我国地下空间开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他,坚守使命担当,带出一支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他是“广州好人”孙振川,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1995年大学毕业后,孙振川投身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事业。和当时大多数隧道建设者一样,他背井离乡参加工作。28年来,从见习生到项目总工、项目经理再到副总工程师,孙振川始终扎根施工一线,参与的大小工程和技术攻关不计其数,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通过一系列科研攻关,孙振川带领团队接连解决多个技术性难题,创造一个又一个“海底奇迹”。

孙振川带领团队解决多个技术性难题,创造一个又一个“海底奇迹”。受访者供图

       攻坚克难,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1995年,孙振川大学毕业后便投身于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一干就是20多年。期间他参与的工程建设和技术攻关不计其数,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孙振川说,在工作生涯中,让他印象最深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就是海底隧道建设。

       2005年,我国首座大断面海底隧道——厦门翔安隧道开建。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跨海工程,地质情况异常复杂,施工难度全球罕见。通过激烈竞争,孙振川成为这项工程的项目负责人。他带领技术团队日夜坚守在施工现场,锲而不舍地进行研究实验和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个“海底奇迹”。

       海底施工,最难的部分是如何安全通过海底风化深槽及岩石破碎带。当时国内外都没有类似技术和经验可供借鉴,孙振川牵头组建攻克工程难点的“特种部队”,最终确立“探、堵、挖”的施工理念和以防止突涌水为核心的技术体系,顺利穿越第一个风化深槽并在全线工程推广应用。

       再完美的方案也会有意外。在一次开挖过程中,海水突然以50立方米/小时的速度从海平面70米以下的掌子面裂隙喷泻而出,整个隧道即将毁于一旦。面对险情,孙振川临危不乱、沉着应对,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率领项目300多人投入抢险。经过两天三夜的不间断作战,终于将汹涌的海水制服。

       据了解,孙振川团队在翔安隧道建设中构建了跨江越海隧道成套设计施工理论与方法等关键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外多项技术空白,为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湘江营盘路穿江隧道、厦门第二西通道等9座总长50.9公里的跨江越海隧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开拓创新,规避风险增益创效

       2009年,孙振川就任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全面负责技术管理和科研创新工作。上任伊始,恰逢公司承建的引洮总干渠7#隧洞TBM项目开始掘进。前4个月项目进展顺利,但自2010年4月起的近半年时间内,TBM遭遇三次卡机,施工遭遇难题。

       接到项目报告后,孙振川立即带领技术创新团队奔赴现场,沿线踏勘,就地开展基于岩层产状的TBM合理掘进方向课题研究,很快找出不同岩层产状和掘进方向对于卡机的影响规律,并果断调整掘进方案,有效规避卡机风险,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010年,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中标下穿湘江的长株潭城际铁路Ⅰ标。该工程位于长沙火车站及繁华城区,部分线路需多次上跨既有运营铁路且要求大面积地面拆除,施工风险巨大。受制于各种因素,工程迟迟未能正常推进,工期压力和工程成本急剧增加。

       面对这一困境,孙振川再次带领专家和技术创新团队赶赴现场。经过认真探勘,他果断提出将工程最为困难的2500米线路由地面路桥改为地下盾构隧道,大大降低工程风险。仅此一项便产生经济效益约2.45亿元,节省项目成本上亿元。


       使命担当,智能盾构引领发展

       2017年,孙振川调任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开始将目光投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他牵头组建“盾构TBM工程大数据云平台开发及应用”科研团队,研制集智能监控、数据分析、协同管理及大数据应用于一体的盾构TBM工程大数据平台,让盾构TBM与信息技术“牵手”。

       面对摆在盾构TBM大数据平台研发面前的一个个难题,孙振川编制统一的数据字典,制定数据采集标准,为将来大数据分析挖掘提供基础。在采集终端选型设计上,孙振川也高度重视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了不干扰现场施工,他总是带领团队在晚上12点后才进行采集设备上线测试。

       在孙振川的指导下,实验室创新团队最终成功研发出被称为“黑匣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掘进机采集终端。经过两年多的推广应用,目前已接入300多台盾构,构筑起行业内接入掘进机的最大平台,有力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为大数据平台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有耕耘就有收获,有奋斗就能出彩。2020年11月24日,作为全国劳模,孙振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孙振川分外珍惜。“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而是数万名普普通通中隧员工的荣誉,更是千千万万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者的荣誉。”孙振川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发扬工匠精神,把每一件事做好。“每一份蓝图,都要靠建设者发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变为现实,只有去行动,只有去奋斗,才会有更加出彩的人生!”孙振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