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广府文化论坛在东莞召开
2023-11-27 20:08:13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蒋艳萍)11月25日-26日,“第十一届广府文化论坛”在广东东莞召开。来自粤桂两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广府文化与新文科建设”主题,从广府文化与城市文化空间、广府文学与广府语言等四个方面,探讨深挖广府文化的濒海商贸内涵及其国际传播意义,打造广府文化的国家级符号表达和文化平台等。

专家学者共论“广府文化与新文科建设”

本次论坛由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新时代新思想新定位新政策下的广东,如何发展文化,成为论坛讨论的一大重点。

原广东省文旅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陈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湾区文化、思想、理念融合的桥梁和切入口。广东应通过“运用公力”与“培育自力”凝聚在地文化合力,做好文化施工图,增强国家文化符号的在地表达。她指出,东莞是岭南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在文化的赓续与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如将“莞香”文化符号进一步做大做强,东莞理工学院率先成立全国首家非遗学院,为培育非遗人才助力等。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所所长詹双晖认为,珠江文化兼具中原文化情结和海洋文化禀赋,是本土大陆型文明与域外海洋文明连接的桥梁。他倡导广东借鉴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的创建经验,携手港澳申请创建珠江国家文化公园珠江口先行试验区,以海洋文化禀赋整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资源、形塑国家IP,通过这一国家级文化平台、载体来整合资源,共建湾区精神家园,打造文明新形态的大湾区样本。

聚焦海丝,强化广府文化传播的国际视野

广府文化内涵丰富深邃,本届论坛聚焦海丝文化浸润下的广府精神内涵的挖掘,从濒海商贸、中西文化融合等方面,探讨广府文化的外向性传播。

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纪德君通过搜集整理有关海丝之路的文学资料发现,涉及广州海外贸易的资料占比最大,从文学角度证明了广州在中国“海丝之路”上的核心地位。他指出,“广府”的意义并不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文化符号,而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发祥地、大本营与集散地。目前广州正牵头“海丝申遗城市联盟”,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与国内外海丝城市一起推动形成海丝跨国文化线路的共识,持续扩大海丝文化国际影响力。

以汤姆斯英译《花笺记》的“世界文学”意义生成为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院长陈恩维指出,产生于广府本土的木鱼书《花笺记》依靠翻译和文本旅行,成为一部具有世界文学意义的作品。《花笺记》的翻译、阅读与流通,既改变了中国文学常常作为西方文学对立面而存在的状况,也初步打破了世界文学即西方经典的欧洲中心主义观念,对探讨地方说唱与世界文学关系、当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均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立足本土,推进广府文化与新文科建设深度结合

新文科建设强调多学科协同,涵盖人文社科领域内多个学科的互渗与交融,信息时代更强调人文社科与新科技革命的交叉融合。广州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同为广府地区的地方性高校,在新文科建设方面有诸多值得共同探讨的话题,这也成为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

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研究两地的广府文化资源,探讨广府文化与新文科建设的结合点和突破口等。如深挖广府地方资源,除诸多以广府历史人物、军事人文、本土作家作品、岭南风物描写为主题的个案研究之外,应强调岭南与岭外的互动,如岭南人吴梯和李黼平对杜诗的阅读、《红楼梦》对岭南小说创作的影响等,既有岭南人对中原文化的回应,也有中原人对岭南文化的摄入,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演进中奉献地方力量。

着力挖掘广府民俗的活态传承。学者们对粤剧粤语、广府儿歌的传承,广府民俗如龙舟礼数、传统婚俗、饮食习俗、泮塘五秀的现代价值,民间工艺如石湾陶艺、英德红茶制作、岭南灰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路径等问题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