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记者 李晓雯 通讯员 涂燕娜 崔凯峰 )11月19日晚,“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茅盾故里浙江桐乡乌镇隆重举行,5位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带着他们的作品齐聚一堂,领受中国文学最高荣誉,并分享他们的创作历程和获奖心得。

巧合的是,11月18日上午,一场关于第十一届茅奖作品的读书分享会在广州图书馆举办。文艺评论家、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教授与读者朋友畅谈刘亮程的获奖作品《本巴》,蒙古族知名作家千夫长深情解读蒙古族民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从《江格尔》到《本巴》,从民族史诗到艺术再创造,从平行时空到元宇宙,讲座中放射性的话题、自由思想的碰撞,给现场读者带来极大的启发。

本次活动是“开卷广州”系列阅读活动第174期讲座,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广州图书馆共同承办,书香羊城阅读推广大使聂莉博士主持。

刘亮程长篇小说《本巴》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展开,在史诗尽头重新开天辟地,创造出一个以孩子为主体的奇异游戏世界,追溯逝去的人类童年,呈现出艺术的恢宏绚烂,亦流露现代人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刘亮程在自述中说到,“这个世界即使被大人看过无数遍,也永远需要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再看一遍。这是文学对人类初心的关照。”
江冰:《本巴》是史诗《江格尔》想象力的延续

“讲述《本巴》,就是讲述民族与我们自己。”活动现场,江冰教授从文艺理论角度解读《本巴》。在他看来,小说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但在《本巴》中时间概念变得微不足道。“这是一部神奇的小说。作品中,由于时间的奇妙呈现,让‘空间’也变得没有限制:影子、史诗、月光、活人、亡灵等等无缝对接。人已超越肉身,在历史、当下、未来的时空里自由飞翔。‘莫名其妙’永远是最妙的,作者有一套遁入想象的方式,而这一切又源自蒙古英雄史诗《江格尔》。”
“文学艺术就是超越个体生命的想象”,江冰教授认为,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灵魂的飞翔,《江格尔》史诗的想象力在《本巴》中得到延续,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利用与解读传统典籍,“中华民族源头有很多‘秘密’至今依然扑朔迷离,《本巴》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史诗中抽取元素,使得作品融合了诗歌的浪漫主义气质与飘逸的思辨、想象与哲理。”
江冰教授还运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解读《本巴》,魔幻现实主义具有“现实主义特征、非现实主义特征与反现实主义特征”,而《本巴》在表现手法上“变现实为神话,变现实为梦幻,变现实为荒诞”,读起来让人感到如梦似幻。
江冰教授总结《本巴》的两点启示:一是小说可以呈现出作家千奇百怪的灵感。在这部小说中,文字可以照亮人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复活所有的灵魂与场面,关照只活过一世的人们。二是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如《山海经》《东周列国志》《楚辞》《史记》,还有诸子百家、儒释道、禅宗、四大古典名著等等,都能实现先人与今人的精神传承、文脉贯通。
千夫长:元宇宙就是《江格尔》史诗中的平行世界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以口头传唱的形式流传至今,演唱者通过即兴说唱与互动,使得《江格尔》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了活形态史诗的典型,演唱《江格尔》的艺人被称为“江格尔齐”。刘亮程曾说,“我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现代‘江格尔齐’,在历代‘齐’所言说的语言尽头,说出属于自己独创的那一章节。”活动现场,千夫长播放了一段蒙古语演唱《江格尔》的片段,多位读者也上台朗诵《本巴》《江格尔》中的经典片段,让现场读者近距离感受说唱史诗与小说的魅力。
“《江格尔》的内容浩如烟海,现在流传的有几十万行甚至上百万行。”作为蒙古族著名作家,千夫长从民族历史、地理分布、《江格尔》史诗的起源、故事内容、传承过程等角度,深情地解读了这部伟大的蒙古族史诗。他说,在草原上,人们对《江格尔》一点都不陌生,它是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但它到底有多长,有多少故事,谁也说不清楚。每个人都有一个江格尔的故事,每个人都可以重新演绎。“‘江格尔齐’是非常优秀的创作者,蒙古族最重要的12位英雄的故事就流传在江格尔齐的说唱艺术里,演绎在他们的想象中。”千夫长更发散思维地认为,当下的元宇宙概念就是《江格尔》中的平行世界。
活动现场,江冰、千夫长、聂莉还围绕民族史诗、传统文学、艺术创新等话题展开深度对谈,并与读者就草原寻根等话题进行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