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广州基层治理优秀案例之7 | 以民生实事“小切口”撬动基层“大治理”
2023-11-03 17:57:23

旧水坑村是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的一条“明星村”。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它通过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投资兴建简易厂房,并与外资合作兴办企业,给村民带来实惠。20世纪90年代,旧水坑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22年,旧水坑村集体经济收入逾1.3亿元,在全区率先突破亿元大关,连续两年居全区行政村收入首位。

近年来,旧水坑村下足绣花功夫,从用电安全、村内治安、村容村貌等方面解决民生诉求,从各个方面让村庄更美、村民更富、生活更幸福,以“小切口”撬动基层“大治理”,提升城中村社会基层治理效能,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村”“广州市美丽乡村”等称号。


文/图 信息时报记者 古晓彤


用电安全 

供电“不断档” 充电除隐患

旧水坑村厂房林立、人口众多,这块面积仅有1.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近3.3万人。“七八月每晚11时左右开始成片跳闸停电,短则停三四小时,长则停半天。”旧水坑村党委副书记陈炽强告诉记者,每逢夏季用电高峰,村里用电负荷增加,供电设施不完善,经常会出现电压不稳、跳闸、停电等问题,影响周边商铺运营和居民群众生活。

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公共充电棚充电。

为了缓解用电难题,旧水坑村与供电部门合作,积极进行电力改造、消除电网安全隐患、提高供电能力。为此,旧水坑村积极盘活闲置土地,与供电部门多次协调,共同推进落实建设公变配电房的选址。目前,旧水坑村已新增建设六个配电房,其中两个已投入使用。“现在基本不用担心用电高峰期突然停电了,今年夏季只出现一两次跳闸停电,等所有配电房投入使用后,用电就完全可以放心了。”陈炽强表示。

村民群众的用电问题解决了,但用电隐患仍然存在,面对频繁“惹火”的电动自行车,旧水坑村干部发现,增加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也是村民的主要诉求之一。旧水坑村村民自建房有2366栋,登记在册的出租屋1817栋,村内电动自行车的数量庞大。“以前没有集中充电的地方,很多人会将电池拿上楼充电,不时会有因充电不当造成的火情,还有住户在救火时不慎烧伤。”陈炽强说。

为此,旧水坑村今年建设了两个公共充电棚。记者在番禺区颖川中路旧水坑村委会公交站附近看到,人行道上设有一个充电站,十多辆电动自行车正停放在棚下充电。在附近上班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在这里充电方便安全、价格实惠。陈炽强坦言,两个公共充电棚远不能满足充电需求,目前已选取多个人口密集的工厂附近、路边位置,计划再安装五六个充电棚,做到全村七个生产队全覆盖。

旧水坑村治安中队综合监控平台。

村内治安 

“人防+技防”提升“平安值”

近年来,旧水坑村通过提档技防建设、提级巡防管控、提标安全管理“三提”工作,进一步强化人防、技防两方面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2022年,旧水坑村治安类警情同比下降28%。

走进旧水坑村治安中队的控制室,一面“智慧大屏”映入眼帘,105个高清视频监控、54支人面识别摄像枪让全村各街巷一览无余。“今年,村内将持续推进新增监控设备的安装工作,100%覆盖重点部位和场所。”陈炽强说。“天眼”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而实施围院式管理,升级改造岗亭监控,增加人脸识别功能,在出入口安装道闸、车辆自动识别等智能围蔽设施,动态采集各类治安要素并接入村统一指挥平台,则是全面织密平安技防网。陈炽强说:“我们在三坊路安装了一个‘电子围栏’,人过留影、车过留牌,治安情况比以前好了不少。”

事实上,每一项“技防”都离不开“人防”,对于治安治理,旧水坑村坚持打击与防范相结合,治安队员每天三班倒不间断开展巡逻,“治安队员身着制服,佩戴治安巡逻标志,巡逻车辆在村道行走,便于群众随时求助。”旧水坑治安中队莫队长说道。在人防和技防的“双保险”下,旧水坑村治安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曾经的闲置土地变身凉亭小公园。

村容村貌 

盘活闲置土地 提升环境颜值

走进旧水坑村,“出门见绿”是一大景观特色。近年来,旧水坑村以“绣花功夫”让闲置土地变身“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升级改造村运动场;全面治理和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打造高颜值生态宜居新乡村;助力建设大龙街“水濂晓岸”新乡村示范带……得益于环境治理,旧水坑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

宽敞洁净的村道,一个个点缀在大街小巷里的“四小园”映入眼帘。这些“四小园”有的用竹篱笆围住、四周栽种着景观竹子,有的栽种着有机蔬果,有的建成环境优美、设备完善的小公园。据了解,自2021年起,旧水坑村盘活多处闲置土地,打造“四小园”小生态板块,完成颖川路沿线景观带、十甲坊中街、木棉脚公园等工程。目前,旧水坑村已建成20个“四小园”,占地面积达720平方米。

旧水坑村足球场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

为提升村民居住环境,营造运动健身休闲氛围,今年6月,旧水坑村投入300多万元对原有足球场及周边进行提升改造,包括对足球场外围进行跑道改造、绿化修复、入口大门及围墙改造、文化景观改造等。“我喜欢去公园或运动场散步、聊天,但家人不放心我走太远。现在村内环境好了,家附近多了不少悠闲好去处,即便出门也能让家人很放心。”70多岁的村民陈伯对村中的变化很满意。

专家点评

广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李强: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城中村是超大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洼地”,更是推进城市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领域。番禺区大龙街旧水坑村坚守基层社会安全运行的底线,关注村社用电安全、公共治安等关系城中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焦点事项,在筑牢城市基础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提升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同时,旧水坑村在推动城市更新过程中也注重把握基础设施改造与工程建设安全之间的平衡,以兼具创新性和安全性的方式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旧水坑村加强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既体现了立足群众关心的“小事”“难事”,更彰显了维护城市安全的“绣花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