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龙教授团队研究重大发现,或可为肺癌患者治疗“做减法”
2023-10-13 17:23:24

信息时报讯(记者 张漫 通讯员 张蓝溪)近日,吴一龙教授团队于国际医学顶刊杂志《癌症细胞》(IF:50.3)发表最新临床研究结果,揭示了血液分子残留病灶在局部晚期肺癌患者放化疗中的变化特征及应用价值。目前,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正开展一项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未来有望使一部分患者免去过度治疗。 

约1/5患者不得不“过度治疗”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潘燚教授介绍,“85%的肺癌属于非小细胞肺癌,其中局部晚期患者占到非小细胞肺癌的30%~35%。目前,局部晚期的肺小细胞肺癌治疗模式,主要是MDT多学科诊疗模式评估肿瘤是否可以手术切除,可切除则进行手术,不可切除则进行根治性放化疗,包括同步放化疗和序贯放化疗。” 

近年研究显示,对比单纯放化疗,放化疗联合巩固免疫治疗将不可切除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提高了14%,减少近50%的肿瘤复发风险,成为新的标准治疗。但这种治疗模式带来新的问题,19%患者经放化疗已达到治愈,继续进行后续的巩固免疫治疗并不能带来生存获益,反而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和经济负担。然而,通过影像学检查并不能找到放化疗治愈的患者。 

如何精准筛选患者给予不同的治疗决策,是临床亟须解决的问题。分子残留病灶(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 MRD),即通过外周血进行高深度基因检测时发现其中癌来源的突变分子信号,为筛选出已治愈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早期清零”或能给临床治疗“做减法” 

为此,针对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吴一龙教授团队开展临床研究,入组139名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同步放化疗及免疫巩固治疗期间的不同关键时间节点抽血,包括基线、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后以及免疫治疗每3~6个月直至肿瘤进展,最终共收集了761个血液样本进行MRD检测,探索MRD在放化疗期间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研究结果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张家涛博士介绍,研究有五大重要发现:一是在整个根治性放化疗过程(6~7周)中,进展到2/3阶段时,已有一部分患者外周血MRD的浓度明显下降,甚至清零;二是这部分早期清零患者预后较好,接受与不接受免疫巩固治疗效果预后相当;三是MRD可以很好进行预后分层,持续MRD阴性即为潜在治愈人群;四是局部晚期肺癌患者MRD能够提前4个月捕捉复发信号;五是局部晚期肺癌患者进行MRD检测,对治疗前基线血进行检测是必须的补充。 

据悉,在这项研究中,吴一龙教授团队创新地首次提出“放疗早期MRD清零”的概念,并证实了早期清零者预后更佳,可能不需要接受长期的巩固免疫治疗,这是一个局部晚期肺癌MRD临床应用的重要突破,目前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正开展一项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此外,该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MRD持续阴性即为潜在治愈人群的重要事实。这些研究结果将逐步转化到实际临床工作中,真正实现转化医学的核心价值,使患者真正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