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讲所纪念馆主题活动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2023-09-20 20:11:47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柯楚彬)9月19日,“小文物 大时代”第二季暨“所得·所见”项目第二期“星火相传 寻迹漠南”(上)主题活动在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以下简称农讲所纪念馆)举行。活动以内蒙古地区为中心开展,重点围绕第六届农讲所学员、蒙古族革命烈士康富成的手表和使用过的马褡子等文物,讲述其革命事迹及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将目光投向“科技+文物”,探索如何利用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朴素物件见证革命烈士的热血人生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讲所纪念馆曾派出多批人员,到农讲所学员从事革命活动的地区开展调查和征集文物工作,取得较大的收获。2018年起,馆方探寻农讲所学员、教员足迹,组成多个工作组,分赴海南、内蒙古、北京、河北、安徽、江西、江苏、广西、陕西、四川、广东等省市区,访故居,探遗址,寻后人,查线索。

2023年,“历届农讲所学员足迹寻访”专题项目启动,从实物资料和口述史资料两个层面展开系统、全面的征集,力图以第一手的素材,进一步丰富人们对广州农讲所的认识,让文物说话,展现革命先辈们披荆斩棘、矢志不渝的革命之路。


于中勇讲述康富成烈士文物故事。通讯员供图

本次活动分享了两件文物的动人的故事。康富成,又名贾力更,蒙古族,内蒙古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烈士。1925年考入蒙藏学校附中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5月康富成受党组织选派,进入第六届广州农讲所学习,毕业后以农运特派员身份回到绥远地区从事农民运动。1975年,康富成胞妹康军将一块康富成在抗日战争时期使用过的手表捐赠给农讲所纪念馆收藏。活动现场,专程从北京赶来的康富成烈士外甥于中勇介绍说,1937年10月,康富成组织炸毁日军大同城北卧虎湾的大型军火库,他正是佩戴此块手表,按时准确地完成了爆炸摧毁任务。康富成后将此表转给三弟康福成,用于抗日交通工作。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于中勇介绍说,1941年4月,康富成奉组织派遣前往延安,途中在黄土梁遭日军侵袭而壮烈牺牲。他牺牲时所骑马匹上的马褡子于2019年5捐赠给农讲所纪念馆,此次活动中亮相。马褡子是一种搭在马背上的大型口袋,下垂的两头可以装东西。朴素无华的物件,见证了革命烈士的热血人生。

于中勇接受农讲所纪念馆捐赠证书。通讯员供图

用科技手段“精准保护”文物

据了解,2021年,农讲所纪念馆推出了“小文物·大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项目。今年对该项目进行全面提升,将文物的探查、发现、入藏、研究、展示、传播全链条聚合成为一个整体,让红色文物征藏的“幕后故事”与大众传播无缝连接;以“文物生活史”的眼光呈现文物,追寻其使用、流传的脉络。 “所得·所见”即为“小文物·大时代”第二季推出的全新品牌项目,旨在围绕文物展开新鲜活泼的讲述,持续保持公众对纪念馆文物的关注,增进对征集流程、收藏体系的了解,让文物征集工作进入公众话题场域,助力红色精神的传承。


王亚丽讲述革命文物保护知识。通讯员供图

从艰苦的斗争岁月走来,存留至今的革命文物和文物有着涵盖地域广、时间跨度长、体系化、系统化的特点,相关文物和藏品的有效保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活动中,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副主任、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王亚丽博士做了题为《革命文物保护——博物馆环境与保护》的讲座,分享利用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精准保护”,延长其保存寿命,改善其保存状态,让其焕发出新活力的理论与实践。

据农讲所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接下来,“所得·所见”将针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等开展一系列专题活动,邀请各界专家学者对相关领域的焦点话题进行分享,提升社会公众对革命文物的保护意识,增加保护知识,为革命文物系统性保护提供更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以更好地发挥它们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