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讲所纪念馆“所得·所见”项目启动
2023-07-23 17:05:09

信息时报讯(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柯楚彬)7月21日,“小文物·大时代”第二季暨“所得·所见”项目启动仪式在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简称“农讲所纪念馆”)举行。据悉,农讲所纪念馆将打造“征藏+传播”新模式,以“文物生活史”的眼光呈现藏品。

农讲所纪念馆“所得·所见”项目启动。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推出全新品牌项目追寻“文物生活史”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指导,农讲所纪念馆主办,旨在呼应广州首个红色文化宣传月主题,促进红色资源共享,推动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培育和打造广州独特的红色文旅品牌,让革命遗存“活起来”。

据介绍,2021年,农讲所纪念馆推出了“小文物·大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项目,馆藏《农民问题丛刊》、周恩来亲笔题字“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珍贵文物实现“破圈”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应。

“小文物·大时代”第二季进行了全面提升,聚焦农讲所纪念馆藏品的入藏经历,以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拟打造具创新性、普适性的红色文物入藏与传播机制。项目将藏品的探查、发现、入藏、研究、展示、传播全链条聚合成为一个整体,让红色文物征藏的“幕后故事”与大众传播无缝连接;以“文物生活史”的眼光呈现藏品,追寻其使用、流传的脉络。

据了解,“所得·所见”是2023“小文物·大时代”第二季推出的全新品牌项目,将结合纪念馆入藏动态和馆藏资源,以新闻发布、视频讲述、网络直播、沙龙、夜话、分享会等多种样式,围绕藏品展开新鲜活泼的讲述,增进公众对征集流程、收藏体系的了解,让藏品征集工作进入公众话题场域,助力红色精神的传承。

观众观展。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农民问题丛刊》原件首度展出

今年是农讲所纪念馆建馆70周年,70年来,数代纪念馆人持之以恒、孜孜不辍投入征藏事业,积累了众多重要的藏品,使许多原本散落各处的革命文物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展示,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纪念馆工作人员在全国各地征集调查第六届农讲所学员、教员文物资料。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继续征集第六届农讲所学员、教员文物资料的同时,开展第一至五届农讲所学员、教员文物资料的征集调查工作。21世纪初,历届学员陈叙伦、张明远、曹广化、王首道等及部分农讲所教员的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资料得以入藏。2018年起,馆方探寻农讲所学员、教员足迹,组成多个工作组分赴全国各地,访故居,探遗址,寻后人,查线索。2023年,“历届农讲所学员足迹寻访”专题项目启动。

观众观展。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目前,农讲所纪念馆已收藏各类文物与资料6000余件/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品体系。此次亮相农讲所纪念馆崇圣殿的“所得·所见”首回展中,馆方多年来征藏工作的成果得以系统地与观众见面,其中不少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据馆方负责人介绍,该展览展出的文物征集渠道广,以捐赠为主,也展出通过拨交和购买渠道入藏的代表性文物。征集地域广,涵盖海南、内蒙古、北京、河北、安徽、江西、江苏、广西、陕西、四川、广东等省市区。展览看点多多,如首度同场展出彭湃、阮啸仙、周其鉴、黄学增等广东四大农运领袖相关文物;首度展出毛泽东同志主编、馆藏一级文物《农民问题丛刊》原件;首度集中展出农讲所唯一专职教员萧楚女的相关文物;首度集中展出向农讲所纪念馆捐赠文物数量之最、农讲所学员解学海之子解嘉麟捐赠的代表性文物;首度集中展出近年捐赠藏品数量之最、农讲所学员刘友珊之子刘毓璋捐赠的代表性藏品等。

第六届农讲所学员解学海读过的书《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年内将推出多场活动

启动仪式设置了沙龙环节。专家学者们表示,农讲所纪念馆的藏品是重要的历史见证物,承载着革命先烈的信念,凝聚着跨越时空的力量。捐赠者、收藏者、研究者,以及社会大众对之投入的关注和心血,彰显了文化发展的使命担当,血脉传承的家国情怀。农讲所是一个汇聚了信仰与理想、忠贞与奋进的舞台,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更需要被更多的人所知,所念。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征藏、研究、传播的行列,共同完善红色资源收藏、展示和利用体系。

据馆方负责人介绍,年内,“小文物·大时代”第二季将推出多场重点活动,相关资讯将通过馆方平台和多种媒体渠道与观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