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记者 蔡慕嘉)近期正于B站热播的纪录片《奇食记》,在一众主打人文、暖心暖胃的美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掀起一阵“反美食”风潮。轻松俏皮的动画、诡异惊悚的音乐、接地气的旁白,使《奇食记》一反美食纪录片驾轻就熟的情怀与温馨,让已经对情怀式美食作品产生钝感的观众产生了新鲜感。
食物永远是美食纪录片中绝对的主角,但相信哪怕任何一个老饕也不敢说自己了解《奇食记》中的每一种食材。在《奇食记》中,螺狮粉、兔头顶多算是“入门级”食物,也仅仅是中华“奇食”中的冰山一角。撒撇、独山三酸、尿肉尿蛋……在《奇食记》里,你平时从未尝试过、从未接触到、从未想象过的边角料成为了菜品主角,这些“奇怪”的食材构成了《奇食记》“奇”的第一重含义。
提到奇食,大多会在食物的前缀上冠以地名。大到柳州螺狮粉、兰州浆水、鹤庆吹肝、独山三酸等城市名片,小到广东中山神湾镇炒禾虫、福建永春湖洋镇尿肉尿蛋的家乡特色,这些奇食的背后饱含着丰沛的传统积淀。作为永春当地的一道传统大菜,尿肉尿蛋往往在祭祖仪式、家族聚会等重要场合才会食用,烹饪者也多为当地有声望的宗族领导。尽管这道菜只凭菜名就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却是当地宗族关系和睦、家族团聚的重要象征,意义非凡。鹤庆吹肝的诞生源于生产力不发达。过去当地没有条件食荤腥,一年仅能宰食一头猪,因此必须竭尽所能保存每一样食材,吹肝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诞生。一座城市在时光中留下一段历史,一段历史辗转间诞生一种食物,一种食物逐渐烙印出一座城市,如此生生不息的“奇妙”,便是《奇食记》的第二重“奇”所在。
无论画面、解说还是配乐,《奇食记》都与传统意义上的美食纪录片大相径庭。据导演王冰透露,《奇食记》并非大家习惯的“娓娓道来”式纪录片,而是借鉴了各种电影、动画、vlog,乃至武侠、言情、惊悚元素的文案,解说、BGM、调色也烘托了奇食的奇境。因此,观众能看到在寻找含有毒素的见手青时,背景音乐逐渐变得惊悚诡异,画面晃动旋转、上下颠倒,好像真的因为吃见手青患上了小人国幻视症。作为一档美食纪录片,《奇食记》不单单专注于“色香味”,而是让丰富的美食与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多样的饮食习惯相融。它让观众看到,古老奇妙的饮食习俗不只是传统的延续,在现代社会也有了科学的原理作注解,这种别出心裁的“奇特”演绎,构成了《奇食记》的第三重“奇”。
奇怪、奇妙、奇特,是《奇食记》中“奇”的三种解读。对于很多人而言,这部纪录片让他们叹为观止,深深感受到了中华美食的浩瀚与纷繁。对于主创团队来说,他们则更希望传递一种平实的观念——食物没有贵贱之分。正如《奇食记》总制片人凌光裕所言,这部片子中的食材,最高不过200元一斤,最便宜的三五元就能买到,是很多人喜闻乐见的食材。而导演王冰更是表示:“谁说要庞大才能伟大,谁说食物非得见到highlight才能赏之、食之。人类之所以伟大,从让食物脱胎于食物本身,就可见一斑。”
(图片来源:节目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