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传承人”邵成村:43载风雨锤炼,让灰塑绽放光彩
2023-03-31 17:17:48

好人简介:

灰塑,民间又称为“灰批”,是岭南地区独有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从15岁起,邵成村就跟随父亲邵耀波学艺,至今已有43个年头。如今,他又把手艺传给儿子邵煜山。多年来,邵家父子的灰塑修复队穿梭于岭南古迹之间,完成了陈家祠、六榕寺、光孝寺、镇海楼、南海神庙、佛山祖庙等多处名胜的修复。

邵成村参与修复的从化广裕祠、佛山兆祥黄公祠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2012年12月,邵成村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灰塑)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他又获得“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称号。


好人说:

在传统中创新却又不落俗套,继承和发扬民间工艺技法,让更多人了解灰塑、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这是十分必要的。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崔小远 通讯员 穗文明

图片  受访者提供

  

修复足迹遍布珠三角名胜古迹

跟随父亲邵耀波学艺时,邵成村还只是个15岁的少年。1979年,广州六榕寺大修,正在读初中的邵成村当起了父亲的帮工。看着普普通通的钢丝、铁钉、石灰在父亲的手里变成惟妙惟肖的花草人物,他不禁啧啧称奇。“父亲说,干这一行虽然发不了财,但总算有一技傍身,走到哪里都可以养活自己,于是我也跟着入了行。”邵成村说。

改革开放初期,大批文物亟待重修,接二连三的修复任务交到花都邵家父子的手上。在陈家祠,体量庞大的岭南灰塑让邵成村大感震撼。“当时有广州、佛山、肇庆、潮州4批工匠提出申请,经过层层挑选,最终我们的团队留了下来。”邵成村说。

从此,邵家三代与陈家祠结下不解之缘。2015年,陈家祠启动大修,邵成村第七次登上陈氏书院的墙头。如今,他的儿子邵煜山也已是熟练的灰塑修复老手。镇海楼、光孝寺、佛山祖庙、南海神庙……邵成村灰塑修复团队的足迹踏遍珠三角的名胜古迹。

“虽然做过许多项目,但我最怀念的还是与父亲一起修复古迹的那段日子。”邵成村说,父亲并不是他唯一的老师。作为岭南建筑的代表,陈家祠每一件灰塑都是他的老师,凝练了不同工匠的审美风格。“瓦檐狮子有动有静,有的和善安逸,有的怒目圆睁。”如今,他已经摸透了瓦脊上每种鸟兽的“脾性”。没有正式拜师,作品也不会说话,邵成村从灰塑的肌理与质感中,触摸到前人的匠心,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邵成村向学生展示灰塑制作工艺。

将灰塑传统工艺融入现代建筑

在灰塑修复领域摸爬滚打43年,邵成村早已成为业界“大师”。2008年,灰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邵成村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灰塑)代表性传承人。荣誉让邵成村深感责任重大,“挂了这块牌,非遗就不能断在我的手里。”

  在邵成村看来,灰塑不仅有审美价值,更蕴含了岭南人的建筑智慧。灰塑是“会呼吸”的装饰艺术,可以通过不断的呼吸、循环来适应岭南高温潮湿的气候,这种建筑装饰智慧,也是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为了将灰塑技艺传承下去,邵成村组建了一支灰塑制作和修复工程队。近年来,他还与广东高校合作研究新型材料技术,致力于将传统灰塑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让灰塑可以运用在室内以及其他建筑中。“灰塑融入生活是一种必然。将传统工艺技术融入现代建筑,让房子会呼吸,会循环,会净化,会杀菌。”此外,他还积极推动灰塑进课堂,给广大学生和灰塑爱好者授课。  

邵成村

  灰塑艺术品从墙头“搬”进百姓家

  在位于花都区资政大夫祠的广州民俗博物馆内,单体小狮子等精致小巧的灰塑工艺品是邵成村近年在灰塑创作方面的得意之作。“将民间灰塑手工艺变成现代家居的装饰品,我们花都在全国迈出了第一步!”邵成村自豪地说。

  从远处看,这只华南狮像是石头打造的,走近一看,却是另有乾坤。单体制作的小狮子通体呈褐色,威严有神的眼睛凝视前方,雄壮有力的四肢传递出跃跃欲试的力量。向来灰塑工艺给外界传递的是墙头飞檐上的工艺技术,是什么动物和灵感,让邵成村将繁杂的民间工艺拆整为零,步入寻常百姓家?“民间工艺要让普通民众接受,就要找到贴近生活的落脚点。家家户户都需要的装饰品,就是传承民间工艺的最佳平台。”邵成村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邵成村等一群对民俗文化保持充沛热情的工作者和艺术家,在灰塑传统工艺中加入更多通俗易懂的图案,创作出大型雕塑、室内外装饰、文化创意等灰塑新产品。这些灰塑工艺品进入市场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喜爱,并获得一系列荣誉,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

  有传承人、有创新、有市场,邵成村对灰塑艺术的发展充满信心。“灰塑这门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不会消失,因为我们有众多的古建筑。各级政府对这项技艺的传承也十分关心,在培养新人方面给予支持,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新人加入,传承这门手艺。”邵成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