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 | 穿越历史,通草画再焕新生
2023-02-22 14:54:08

信息时报讯(记者 张玉琴)通草画出现于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广州,因其笔法细腻,色彩亮丽,画面真实且立体感强,深受当时外国商人、游客的喜爱,被誉为“广府手信”“广州明信片”。19世纪40年代,通草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007年-2008年,越秀区少年宫的老师接触到通草画,被它独特的魅力所吸引,踏上研究和推广之路。日前,记者走进越秀区少年宫,了解通草画这一广府非遗文化的“前世今生”。

通草画作品。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前世

曾是西方人回国必带的东方手信

通草画,又称为草纸水彩画、蓪纸画,即在通草纸上采用水彩颜料绘画,是清代广州外销画中的一种。当时,外销通草画描绘的题材比较广泛,主要反映广州的烟火与人文——贸易交流、市井生活、港口风情、十三行的工作盛况、各行各业等社会百态,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来广州探访或做生意的西方人迫切希望能将自己在东方的所见所闻,真实客观地带回本国,向亲朋好友传递美丽而神奇的东方风情。采用西方绘画原理,又反映中国本土风情的通草水彩画,因其小巧便携,往往只有巴掌大,且形式雅致,物美价廉,而成为西方人来穗返家时的必带礼物之一。一时间,通草画便承担了向外传递中国信息和风俗的使命,成为来自东方的“广州明信片”。

经修复后的通草画作品。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百年后“广州明信片”终回归故里

19世纪40年代,通草画彻底从海关出口清单上消失。2001年,英国学者伊凡·威廉斯与广州博物馆和中山大学共同举办《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情调——伊凡·威廉斯捐赠 19世纪广州外销通草纸水彩画》展览,通草画重新回到广州人的视野。随后,伊凡·威廉斯将他收藏的70幅通草画捐给广州博物馆。

从此,这个失落百年的“广州明信片”终于又回归本土,广州拥有第一批通草画藏品,唤起广州人民对自己城市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记忆。

通草画作品。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通草片。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通脱木及通脱木的髓心。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今生

对通草画进行“考古式”探索   

在2007年,越秀区少年宫老师杜宏安开始构思通草画研究。2009年7月,原广中路小学老师李霓施、杜宏安与学生来到广州博物馆仲元楼,参观通草画常设展览以及复原通草画的画室。为了更好地研究这门艺术,在时任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的帮助下,2009~2011年,杜宏安与广中路小学共同研究科技创新恢复通草画绘画。该校是广州创作现代通草画的最早基地,在越秀区委宣传部、越秀区教育局、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支持下,组织全区各幼儿园、中小学开展通草画传承教育活动。   

“当时,在研究样本不足、通草画纸张制作工艺大多不明、使用颜料未知等困难下,‘复活’这一画种的尝试,也就变成了一场‘文化考古’之旅。”通草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越秀区少年宫美术书法部部长苏昕说。越秀区少年宫分别针对通草画推广普及与传承这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最终,启动融“讲座——培训——教研——活动——课程——比赛——展览”等内容于一体的多维度、多层面的通草画传承教育系列活动。专家学者帮助老师们通过对通草画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和对其文献材料深入“发掘”研究,对绘画技法、绘画形式、风格等方面采用“考古式”实践探索与归纳总结,探寻通草画的绘画技法复建和通草画修复之法。

越秀区少年宫科技部杜宏安老师教广中路小学学生画通草画。越秀少年宫供图

在广州尝试复种几乎绝迹的通草

首次接触通草画之后,越秀区少年宫老师开始寻觅通草纸的材料,“广州市内的白云山等地以及周边地区,我也去了好几次,但都没发现。”苏昕说。幸运的是,虽然广州的通脱木以及制作通草纸的艺人已消失,但贵州以及台湾仍保存着制作“通草片”的技艺,使这种承载着广州乃至中国文化符号的历史“芯片”得以传承。后来,老师们分别到台湾、贵州、广西等地,寻到和拜访了解通草纸制作技艺的艺人、艺术家和收藏家,与他们一起交流、探索。

为进一步了解通草片的生产及产地现状,2013年,越秀区组织来自越秀区少年宫、学校、幼儿园的骨干美术教研人员,赴贵州贵定县考察,直观地了解通脱木的生长环境、通脱木的采割以及通草片的生产流程。后来,广州博物馆、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越秀区少年宫又在广州越秀山建立 “通脱木研究共育基地”,尝试种植一批在广州几乎已经绝迹的通草,但未达到大批量种植,仅限用于研究和记载。

生长在广州博物馆的通脱木。越秀区少年宫供图

创新

新技法新形式抓住年轻人的心

“在总结传统技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引入新的艺术形式,赋予通草画新的生命。”苏昕说,通草画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具有创新的基因。过去,通草画采用传统工笔国画和西洋透视法相结合的画法,对低龄段儿童来说不太合适。于是,越秀区少年宫老师设计一系列针对性、趣味性、艺术性相结合的通草画调,并对绘画技法大胆创新,比如运用版画技法印制的通草纸版画、运用镂空喷绘技法的通草孔版画、运用层叠剪贴染色的通草染色剪贴画等。据悉,越秀区少年宫已创新12种通草画新技法。

同时,在通草画绘画内容上进行创新。越秀区少年宫的通草画团队在传承推广通草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粤语童谣、美食、粤剧等具有广州本土韵味的内容进行创作。

最近十几年,通草画每年都会在广府庙会上亮相,“变身”小画卡、书签、明信片等各种新鲜事物,受到年轻人热捧。在今年的广府庙会上,通草画又推出新玩法。“我们这次推出通草画冰箱贴,把通草纸托裱在冰箱贴上,画完后可以带回家贴在冰箱上,随时感受广府通草画的现代、时尚。”苏昕说,只要花大约20分钟时间,就能完成一幅有意义的通草画。

“很神奇,很好看,色彩非常浓烈。”暨南大学学生劳巧仪在广府庙会上体验通草画后赞叹道。在劳巧仪看来,现在流行国潮文化,非遗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很大。

越秀区少年宫非遗通草画市级中小学美育团队部分师生合影。越秀区少年宫供图

推广

80所大中小学开展通草画创作研究

越秀区少年宫通草画师生科研团队经过实践研究和教学探索,探索出适合青少年儿童学习的“非遗通草画传承教学课程”,将通草画传承教育逐步从少年宫美术班推广至全区幼儿园、中小学美术课堂,将这一失传多年的“绝学”带进越秀区学校的美术课堂。目前,已有80所大中小学开展通草画的创作、研究。

同时,以“通草画教育研究基地”越秀区少年宫为中心,辐射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由越秀区少年宫提供通草片,开展师生培训、教学研讨、进校辅导、组织活动,全面开展“穿越通草画”主题的广府通草画传承教育,分别面向社区、学校、少年宫等不同环境,面向教师、学生等不同人群,通过教学、教研、活动、比赛、展览等不同形式,进行推广。

“我们团队里的教师都是来自各大高校的专业学生、研究生。”苏昕介绍,“通草画传承教育团队”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约60人,其中包括能画又能讲的通草画骨干教师18人。

据介绍,2008年以来,越秀区少年宫的通草画研究探索成果斐然:“非遗通草画课程”等多个特色美术课程,已成为新版义务教育教材《乡土美术》的重要组成内容和优秀学习案例;在越秀区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的支持下出版适合小学、初中学生学习的一套三册教材《非遗玩家 通草画》,推出“看慕课玩非遗”《绘中国古今故事——通草画的传承与创新》课程,共八个单元20节课;2020年,推出社区老年教育系列全媒体丛书《岭南文化课堂——手把手教你通草画》。

在描好线、画好外形的通草片上上色。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通草画课程、活动惠及超20万人次

多年来,越秀区少年宫将“非遗通草画”纳入美育、劳育、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除了每学期在儿童美术、中学美术各级段开足与美术课程或美术比赛相适应的“非遗通草画课程”外,还在逢周四下午面向全区小学开设的“走进少年宫”活动中开设通草画课程,数年来惠及数千名青少年儿童。每年暑假,越秀区少年宫都会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通草画实践活动。

同时,越秀区少年宫创设专题的公益艺术沙龙和美术专题培训,使通草画课程形成有本土文化浸润、有学术研究支持、有培训和活动作铺垫、有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过程、有赛后成果展示的,具有系列性、延续性、文化性的深度青少年儿童的文化活动。“这并不是简单的以比赛和结果为目的,而是一次深入发掘、弘扬本土文化艺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美育活动。”苏昕说,很多老师、学生、家长都乐于参与这一活动。据悉,目前参与通草画课程、活动的大中小学学生和幼儿园孩子已达20多万人次。

根据2013~2017年多届广府庙会的通草画社会问卷调查及越秀区少年宫主持的通草画学生问卷调查统计,社会对通草画的认知度有飞跃性提升。

2008~2016年,越秀区少年宫将通草画课程拓展至70多个美术班,学生包括4岁至16岁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不同学段的通草画传承学习梯队。目前,第一批学习通草画的学生已毕业成为通草画课程教师。

未来,越秀区少年宫将继续开展通草画大赛,进入更多学校讲授通草画文化,帮助更多学校开展通草画兴趣课程、扶助种子学校建立“一校一品”特色等,让通草画的艺术空间得以拓宽与加深。

知多D

通草为何物?又有何独特?

要研究通草画,首先就要了解通草片这种天然“纸张”。通草究竟是什么材质?由它承载的画,独特之处在哪里?

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对通草有所认识。宋人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记载:“通脱木,如蓖麻,生山侧,花上粉主治恶疮,如空,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而据《广州植物志》记载:通脱木别名通草,生长迅速,繁殖极易,茎髓洁白轻软。

用来作画的通草片就取自通脱木的茎髓,用刀把茎髓切成薄薄的切片,这些通草片薄而半透明,不用加工,直接在上面绘制的水彩画就是通草画。“通草片的材质,在显微镜下能看出有6层细胞,一层又一层像漏斗似的,当颜料渗进去后,在光线的折射下会呈现立体斑斓的效果。”苏昕介绍,在这种非传统制纸方式制作出的似纸非纸的材质上作画,经光线折射后立体感强,物体栩栩如生,景物生动,深受西方人喜爱。

历史上,通草画主要以外销为主,西方人也因这种材质轻巧易脆、色白柔软而误以为是中国人用大米做成的,故有“米纸画”之误称。

其实,通草除了可以做成通草片用于绘画,还有很多种用途。古人最早认识通草,是把它用于治病,后来又用于制作人造花。《红楼梦》第17至18回提到,正月十五上元日贾妃省亲时在贾府大观园内见到柳杏诸树枝上粘满了通草花,它们就是人造通草花。

越秀区少年宫研究推广通草画历程:

2007~2008年,越秀区少年宫开展教师、学生团队通草画学习研究;

2009~2011年,越秀区少年宫开展教师骨干队伍通草画传承教学研究;

2011~2012年,越秀区少年宫50多个美术班开展通草画课程普及教学;

2012~2017年,越秀区少年宫开始对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通草画传承教育与文化推广,已将通草画传承教育从幼儿园、小学推广到中学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共有70多所园、校积极参与通草画传承教育学习;

2013年,越秀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组织通草画骨干教师赴贵州开展通草画考察研习活动;

2013年,在广州博物馆举办为期两个月的通草画传承教育成果展览;

2014~2021年,先后举办多次全省、全区师生通草画绘画大赛和通草画作品展览。通过美术专题培训与继续教育,培育一支18人的通草画骨干教师团队,一支年龄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通草画学生中心团队,1000多名通草画获奖小画家;500多人次教师参与通草画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