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用非遗技艺制作玩偶服装 探索非遗“新玩法”
2023-01-09 19:52:55

来到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状元坊戏服厂车间,推门而入,裁布用的长桌将房间挤得满满当当,布料和线筒散布在四处,裁剪布料的沙沙声、脚踏缝纫机的咔咔声在这个空间里交织响起,几个绣娘正在埋头工作。与以往不同的是,她们这次不是给“人”做衣服,主角是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的玩偶。当玩偶穿上非遗服装,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广州戏服制作技艺新生代传承人何凤婷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答案。因为一次机缘巧合的“出圈”,这位“90后”将非遗元素融入新潮事物中,探索非遗“新玩法”。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黄丽霞

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灵感瞬间:用非遗技艺制作玩偶婚服

“广州戏服制作技艺”是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990年出生的何凤婷则是这门技艺的新生代传承人,师从省级非遗传承人董惠兰。“董惠兰老师是我的阿姨,她很疼我,小时候经常带我去看粤剧表演,我也常跟着妈妈去阿姨的工作室,慢慢就对这门手艺熟悉起来。”何凤婷表示,一开始她并没有打算从事这一行业。“我刚毕业时从事与贸易有关的工作,有一年广府庙会,阿姨让我过去帮忙,并一直希望我入行。慢慢地,我开始接触戏服行业。”

广州戏服制作技艺新生代传承人何凤婷。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何凤婷也喜欢可爱的娃娃。她没想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朝一日能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2020年,何凤婷的好朋友准备在香港举行婚礼,没法到场的她便想送上一份充满心意的礼物。“朋友很喜欢玩偶,我灵光一现,要不就用广州戏服的非遗制作技艺,做一套微缩版的中式婚礼裙褂,穿在玩偶身上,送给她。”

说干就干,何凤婷对照着朋友婚礼要穿的服装,开始画图设计,准备做个同款的玩偶婚服。因为玩偶衣服要比人的衣服小得多,尺寸、比例都不好拿捏,光是改稿她就花了一个多月。

何凤婷正在设计画图。受访者供图

“我特别感恩阿姨,她要赶工做戏服非常忙,但每天还是会抽出时间帮忙改稿。”后来,何凤婷去市面上精心挑选布料和绣线,一边绣一边研究,不断调整针法和图案比例,最终花了大半年时间才绣完。“因为这是第一次尝试,而且是纯手工刺绣,从最初的构思设计到最后完工,整整花了一年时间。”2021年,何凤婷拿着这套手绣版的“金玉满堂微缩戏服”去参赛,夺得了中国(中山)红木家具博览会传统工艺美术展“金艺杯”创作大赛银奖。

省级非遗传承人董惠兰在制作玩偶婚服。受访者供图

“金玉满堂微缩戏服”作品。受访者供图 

意外出圈:将戏服非遗元素融入进新潮事物

为玩偶制作服装,一开始何凤婷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给好友送去的礼物,但没想到一次在社交平台的分享,让这组图“小火”了一把。“我当时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分享了玩偶穿着中式婚服的图片,本想记录生活瞬间,没想到那条动态收获了很多点赞,而且很多人留言问我怎么能买到。”这次机缘巧合的“出圈”,让何凤婷找到了非遗传承新的突破口。

穿上中式婚服的玩偶。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非遗传承需要创新,我何不趁这机会,将非遗元素融入进年轻朋友喜欢的新潮事物中?”何凤婷开始思考,但要真正做成并不容易。给玩偶做衣服和给人做衣服虽然异曲同工,但玩偶的尺寸小得多,光是设计款式就够让人头疼。“拿到一个玩偶,首先我要对它量体,但因为玩偶基本是‘圆筒状’,没有所谓的腰身,上半身和下半身甚至一样长。”面对毫无比例可言的“身材”,何凤婷表示定款式时就需要不断调整,包括图案的大小、服饰的搭配等,“譬如有些玩偶没有脖子,我还要给它设计立领。基本上我们要试个三四次,才能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版型。”

定款式时需要不断调整,包括图案的大小、服饰的搭配等。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何凤婷介绍,制作玩偶服装和制作戏服的流程基本一样,包括量体、设计、绘图、绣花、裁剪、车缝、钉珠等工序。“市面上,我们能看到很多玩偶衣服,背后都是贴个魔术贴。虽然只是给玩偶穿的服装,但我希望尽可能还原非遗技艺流程,比如衣服上的中国结扣子,我们都是手工结、手工钉的,因为机器做不了这么精细的工作。”记者看到,这些玩偶服装的衣服都有里衬,下裙有面裙也有里裙,摸起来特别厚实。“衣服的包边也是,我们并没有买现成的捆条去包边,而是用布料手工包边。”何凤婷说手工包边的灵活性更强,可以根据需求将裙摆设计成不同形状,更加精美好看。

何凤婷用非遗技艺为玩偶制作服装。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虽然玩偶服装小,但制作耗费的时间精力一点不比戏服少,还存在不少挑战,最重要的便是对绣功的要求提高了。“因为尺寸太小,裁布、车缝、绣花的难度变大了,这就要求绣娘的手要更巧。”随着玩偶服装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何凤婷将纯手工刺绣向电脑刺绣转变,即定好款式后将手绘图稿做成电脑图稿,“手工刺绣需要三个月以上,机器绣起来比手工要快。除了刺绣部分,其他流程仍然保持纯手工制作,一套服装的制作周期在20天左右。”

绣娘正在工作。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匠心坚守:推动非遗走向生活

除了衣服,何凤婷还为玩偶设计配饰,如团扇、发簪、项链等。每逢七夕、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来临时,她都会应节设计新款服装。“每次给客人做好衣服后,我都会附赠一张卡片介绍衣服的特点和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的知识,将非遗文化向更多年轻人传播。”何凤婷还会在自己的社交帐号上分享制作过程的视频,并介绍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的渊源、发展历程等。“戏服常在粤剧圈里传播,相对而言受众面比较窄,市民也不会轻易买一套戏服回家,毕竟生活中用不到,所以寻找合适的传播载体很关键。”这次将非遗元素融入进玩偶服装中,在她看来是推动非遗走向生活的一次重要尝试。

每逢传统节日来临时,何凤婷都会应节设计新款服装。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从戏服到玩偶服装,车间里平均年龄在五六十岁的老师傅们是怎样看待这一“跨界”的呢?绣娘林大姐说刚接触时觉得很新奇,没想到还可以用制作戏服的方法为玩偶做衣服。尽管以前都是给大咖、著名演员做演出服装,对待玩偶的衣服,老师傅们匠心依旧。“在制作技艺的专业性上,老师傅有他们的坚持。有时候我都在想,反正不是给人穿的衣服,稍微简化点也没关系,但他们依旧保持给大咖做服装的标准,不放过任何一个步骤细节。”何凤婷直言,团队前辈们的坚守感动着自己,“他们说既然要向年轻人传播非遗文化,就必须展示最好的手艺,把戏服制作技艺的精髓展现出来。”

老师傅们保持给大咖做服装的标准,不放过任何一个步骤细节。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这套衣服好好看,怎么可以买到?”“娃娃穿上衣服太可爱啦,衣服做工很精致”……翻看何凤婷的社交帐号,底下不少网友对玩偶非遗服装赞不绝口。“有的顾客买了衣服给玩偶穿上后,会带着娃娃去不同城市旅游、打卡,并返图给我;还有的顾客一看到推出新款非遗服装了,就会下单……”她说网友的喜爱给了自己很大动力,“看到那么多年轻人默默关注非遗技艺,我很感动,目前我正在着手设计新的产品,包括把粤剧头饰、经典粤剧角色服饰融入进玩偶服装中,希望能把更多传统的非遗元素和新潮事物结合起来。”

顾客拍的返图。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