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咖讲述“破局”故事
2022-12-25 14:45:54

信息时报讯(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雷锦萍)12月24日下午,格致论道·湾区第20期:2022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24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合作专场在广东科学中心举办,本期讲坛以“破局”为主题,邀请5位不同领域的嘉宾,分享在散裂中子源、时间由来、冷泉生态、海底火山、红树林保育等领域的科研攻关故事。

左起: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淑红、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彭逸生、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首席科学家张首刚、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陈延伟、主持人库逸轩、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锦昌。通讯员供图

本场活动由广州市科技局主办,广州物联网研究院和广东科学中心承办。据悉,自2019年以来,格致论道·湾区已连续四年携手海交会,成为一大特色讲坛。

“北京时间”,由位于陕西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产生发出。国家标准时间产生需要高精度的原子钟,但数十年间,原子钟主要依赖进口。2005年,张首刚留学归国,他从零起步,带队攻关十余年,先后成功研发了激光抽运小铯钟、守时型铷喷泉钟、基准型铯喷泉钟、世界最小的芯片原子钟等,并建立了多手段世界时自主测量系统等,实现了“北京时间”的自主可控和性能提升。

2007年至今,在东莞松山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陈延伟参与和见证了“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从蓝图到建成,到跑出科研“中国加速度”的全部过程,它的建成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

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淑红研究员介绍,我国已在8个海域发现冷泉系统,其中,南海冷泉主要分布水深为200~3000米。她和她的团队近年来聚焦海底冷泉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研究,自主研制了一批海底冷泉原位观测设备,实现了对海底冷泉活动进行观测和取样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锦昌介绍,诸多海底火山深藏上千米水深的海底,要对海底火山进行观测,需要乘坐科学调查船,带上先进的海洋探测仪器,结合卫星和陆地的通讯等设备对海底火山进行量身高、照CT等。经过多次出海调查,张锦昌与国际科研团队合作发现“地球最大单体火山”是太平洋海底里的大塔穆火山,其面积大约相当于广东和广西加起来的面积。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彭逸生及其团队则关注红树林保育工作。他们从2011年起对广东省150多个典型红树林分布点进行调查,在榄李地理分布的最北端——惠州,抢救育苗、迁地种植,为榄李找到了新家。此外,他们研究发现,“外来树种”严重挤压了乡土树种生存空间,他和他的团队给外来树种“喂药”,让其叶片脱落、停止生长的同时,树干依旧挺立,保留防风消浪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