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古商道佳话 感受羊城繁华鼎盛
2022-12-06 13:25:16

广州素有“千年商都”的称号,这里商业贸易活跃。从海上贸易到近现代的货通八方,那一段段千古商道佳话,向世人展示了羊城的繁华与鼎盛。如要问在哪里可以感受到广州深厚的商业底蕴,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街巷便是最好的证明:天成路兴纸业、泰康路多卖竹商铺、仁济路聚集药材行……走进这些别具特色的街巷,一幅幅商业画卷正徐徐展开。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黄丽霞

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天成路上兴纸业

天成路北连大德路,南接一德路。沿着这条道路直走,两旁坐落着不少卖纸的商铺,珠光纸、牛皮纸、包装纸等不同材质的纸张应有尽有,种类丰富。此处的纸业聚集,并不是近些年才开始,而是自古有之,这还得从天成路的历史说起。

南宋以前,天成路还是一片汪洋。南宋以后,南城外逐渐成陆,天成路终于浮出水面,经过元、明两朝的开发,渐成街衢,渐成市井。那时,天成路名天平街,北连诗书街和纸行街(纸行街南段称“木牌坊”)。

天成路路牌。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据《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三集)记载,从明代起,有顺德、南海及番禺人来这一带开设造纸手工作坊,至清代时从纸行街到天平街一带已形成纸业专业街,大大小小的土纸行、色纸行聚集于此,吸引省内外纸业商人到此交易。明末至清中期,福建的长汀纸、广西的玉扣纸及纱纸、蕉岭的草纸、佛山的色纸等,源源不断地运到天平街及纸行街一带。通过土纸行销往国内各地或出口。鸦片战争后,国外的洋纸,也通过天平街的洋纸行入口。各地的大纸商都派人到天平街开设大栏(相当于交易中心),就近调度指挥,及时调控价格。于是,天平街一带形成一个庞大的纸品集散市场,天平街因为近玉带濠,水运更方便,故大栏的数量比纸行街更多。

天成路路牌。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天平街与纸行街之间有条诗书街,诗书街因明代有名诗人张诩居于此而得名,故与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也有不解之缘。宋代端砚名家梁奕南的后人梁耀南,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来到诗书街开端砚店。后来,迁到南面的天平街,创办懋隆砚铺,除经营端砚外,兼营石刻工艺品及碑刻拓片。

1931年,广州扩建马路,纸行街与南段的“木牌坊”改名为纸行路,诗书街改为诗书路,天平街改为天成路,这三条马路南北连成一线。天平街改名天成路后,这条路上的纸业比以前更加兴旺。

20世纪40年代,纸行路到天成路的纸业渐渐零星落索。直至20世纪90年代,天成路的纸业重焕生机,而且越做越旺,成为纸张、油墨、印刷包装专业街。有数据显示,至21世纪初,在天成路一带的印刷包装商户超过400家,印刷包装销售量占广东省的三分之一。日前,记者走访天成路,发现除了有卖纸的商铺,确有许多经营胶带、包装、印刷产品的商户,极具特色。

仁济路说药材行

当人们要夸赞医生医术高明、大爱无疆时,常会用仁慈善良、悬壶济世来形容。在广州,就有一条取名“仁慈济世”的道路,名为“仁济路”,它位于沿江西路北侧,北接一德路。

仁济路路牌。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清朝乾隆年间,仁济路紧靠十三行(怡和商行就在其西侧)。因为城墙西面陆续新建不少商行,需要很多家具,于是在今仁济路地段形成一个很大的家具市集,店档多达七十多家。后来,十三行被一场大火烧毁,仁济路的家具市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仁济路上以“仁济”命名的巷子。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当年的仁济路,药铺琳琅满目,药摊上摆满了阿胶、党参、地黄、首乌等各类中药材,置身其中,阵阵药材幽香扑鼻而来。据悉,清末民初,药材行业分成南北药材行、参茸行、生药行、药片行、成药行等“药行八业”,每一行又按经营方式、规模及性质的不同,分为行、店、铺三类。

南北药材行以销售长江以南的川、滇、浙、赣以及长江以北诸省所产的药材为主;土药行主营广东、广西的中药材和湖南、江西一带的中药材,大商号有张泰昌、唐钜昌、卫兆隆、广悦来、生和药材行等;参茸行以经营人参、鹿茸、珍珠、琥珀、牛黄、犀角等贵重药材为主,大商号有忠信行、宝安隆、同安泰、同顺泰、裕泰祥等。这三大类药行,大都集中于仁济路、仁济西路、回栏街、潮音街、晏公街一带。这一带也多熟药店、生草药店。据1936年的统计,广州有366家熟药店、生草药店分布于仁济路附近一带。

仁济路上的特色建筑。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 摄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是药王诞,仁济路一带的药材商都要拜祭药王。药王孙思邈的仁慈济世之心,影响着药行、药店老板与员工诚信经营,良好的信誉也令这药材集散市场长盛不衰。如今的仁济路,已经没有多少药行了,道路两旁的房屋多半用来作仓库使用,走至尽头才看到仅存的一两家药房。

仁济路上的商铺。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泰康路与山货藤器市场

说起泰康路,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它以经营竹、木等山货著称。据《广州市地名志》记录,泰康路位于市政府之南,东起北京南路,西接广州起义路南端,1919年拆建为马路,取名泰康路,有祈求国泰民康之意。

泰康路路牌。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商海千年说越秀——越秀商业街巷》一书中提及,以前广州有不少竹市,大沙头、天成路南端、南关海傍街、南堤二马路都设有竹栏,四乡用船运来省城的竹子,大都在这些地方上岸;惠福西路的竹篙巷,也曾经是竹篙集市。泰康路侧水母湾,是广宁、怀集的竹子、篾青、葵片、竹笪放排之地。回龙路因靠近水母湾,从清末民初开始,就是一条竹藤棕草制品的专业街,这里制作的草帽、扫把、蒸笼、竹箩等,坚实耐用,销路畅旺。而泰康路因与回龙路靠近,这里渐渐形成一个以销售山货、竹木、藤器、草席为主的专业市场。

泰康路路景。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说起广东的竹藤棕草制品,名气之大,妇孺皆知。早在南北朝时期,用龙须草、莞草、通草等制成的草席,广受人们欢迎。用罗浮山葛藤制成的藤具,在宋代已声名远播。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前后,广州市郊沙贝村乡民用东南亚藤编织的藤笪、藤席、藤织件、藤家具,花色品种多达五千余种,在广州市场大受欢迎。光绪三十年(1904),广州知府龚心湛、南海县知事陈征文等人,先后设立工艺学堂,招集艺徒学习藤编工艺,使坊间的编织技术迅速普及、提高。

泰康路还是广州最大的竹子市场之一,市民家用的晾衣竹、蚊帐竹,以及建筑搭棚用的竹子、篾子,大部分都是由龙门、从化、广宁等地,源源不绝输往广州,然后通过泰康路等竹业市场,再向四面八方输出。

泰康路上的连片骑楼。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近些年,随着塑料制品、弹簧床垫、空调风扇等生活用品的兴起,竹器、藤器和席子在广州的市场,渐渐萎缩了。头脑灵活的商人,马上开始转型,泰康路从传统的山货、竹木、藤器市场,向经营五金、灯饰、板材、陶瓷等装饰材料转变,很快又变成了一条装饰材料专业街。

如今的泰康路,两旁坐落的骑楼别具岭南特色,泰康饰品城、泰康路幼儿园也矗立其中。沿着道路直走,可以看到不少经营装饰材料和精品首饰的商铺,路边还有几家街坊们青睐的美食店。在泰康路及其旁边的回龙路上,依旧有几间卖草帽、藤叶、竹箩等山货的店铺,充满生活气息。

回龙路上销售的竹器制品。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摄

高第街以经营鞋帽布匹闻名

北京南路,有一条闻名的高第街。和北京路一样,这条全长551米的老街,弥漫着浓浓的人文色彩与商业氛围。据《广州市地名志》记录,高第街建于宋代,可能因为是富商聚居,多为高门第宅而取名。

高第街牌坊。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高第街是著名的商业街,据《商海千年说越秀——越秀商业街巷》记录,清代起,它便以经营鞋帽布匹和“苏杭杂货”著称,一度被称为“苏杭街”,但也有不少卖广东土布、香云纱、加工唐装、丝绵衣的商铺。有一段时间,以蚕丝绵为芯,绸缎为表的丝绵衣甚为流行,高第街的唐装店便成为丝绵衣的生产销售中心之一。此外,高第街内还有不少洋服店,做得像模像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从国外学习裁缝回来的潘礼、潘伯良两人,在高第街开设元发洋服店,由于手工一流,深得顾客欢心,“洋服状元”的外号便在坊间传开了。

高第街内名店林立,有九同章棉布商店、三多轩笺扇庄、梁苏记洋遮、梁新记牙刷店等,在广州都是响当当的。而后几经浮沉,高第街的纺织品商业一度陷于低谷。直至1980年,高第街工业品市场鸣锣开张。沉静已久的老街又重新热闹起来。当时的档主,大部分是本街居民。他们用竹架、铁架在街内搭起300多个简易的摊档,经营起时装、鞋帽、小百货。高第街的名字迅速响遍大江南北,成为当时服装零售、来料加工、代销的大本营。

高第西鞋城。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高第街曾是著名的服饰鞋帽一条街,两旁有许多商铺,不过随着近年来各大服装批发市场的出现和网络电商的兴起,来高第街购物的顾客数量减少了。”街坊顾叔说道。如今走进这条悠长的街道,临街的商铺鳞次栉比,一个挨着一个,有卖服饰的,有卖鞋帽的,商家或是在店内打理货物,或是在悠闲地刷着短视频。虽然当初热闹繁华的场面已不在了,但矗立于此的老街仍在诉说着一段难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