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区直击|“慢性病”用药 他们心急送达
2022-11-19 18:33:34

物资供应和医疗保障始终是管控区群众关切的大事。广州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药物保供。然而一些慢性病患者对特定药物的依赖性强,所需药物只能在定点医院获取,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外出“代购药”。海珠区大塘片区医疗保障组设置购药“两人组”,为了尽快完成买药送药任务,他们争分夺秒,分工合作,提前规划路线,争取将路上花费时间压缩到最短。他们明白,“慢性病”的用药一刻都不能等。

医疗保障组全力服务

18日下午,在大塘片区南洲桥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临时办公的医疗保障组和往常一样忙碌:有医护人员不停地接听电话,在电脑上更新诉求服务登记表;还有医生埋头写处方做分析,根据处方配药……面对繁琐的工作,他们各司其职,相互补位,全力服务大塘片区南洲街道将近15平方公里内的居民。

疫情期间,居民对药物的需求量极高。在这里,配备了超过百种常用药,遇到有人身体不适,医生会根据症状为其开具3到7天的药,并进行配送。据初步统计,医疗保障组仅11月17日一天,就组织上门送药300多次,接到电话咨询超600人次。

有些患者对特定药物的依赖性强。这类人群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患者。受疫情影响,他们不能定期到医院复诊,如果贸然停药,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这时,要想购买他们所需的特殊用药,就需要代购药“两人组”出动了。

“两人组”默契配合

代购药任务主要由大塘片区医疗组工作人员麦俊淇和抗疫志愿者符文两人完成。和往常一样,下午两点半左右,从医疗保障组获取任务后,两人做好防护准备,开着电瓶车出发了。这次,他们要到五六公里外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取药。看着电瓶车时速仪表盘上的数字,符文心里很急,很想念之前骑着电单车送药的日子——符文在海珠区大面积封控的第二天就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这里,送药买药对她来说已经不陌生了。

经过这么多天的磨合,两人配合默契,“各司其职”:在南洲街道工作了十几年的“小麦”熟悉城中村狭窄的街巷。”而“文姐”的年龄超过50岁,做过十来年的志愿者,有热线接听经验,和患者沟通颇有心得。

医院取药 多番沟通

开了将近半个小时的电瓶车才到达医院,他们今天的任务是取回6名患者的用药。根据医疗保障组开出的处方,或者根据患者以往的病历和用药情况,他们挂号、取号,和医生反复沟通,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

拿到处方后,他们再去药房柜台取药。点好数量、收好收据、贴好标签、分袋封口、写好名字……一系列程序做下来,需要十分细心。此时已经是下午5点。这次取药“不太顺利”,只替3名患者拿到了药,两名患者需要的药医院也没有库存。此外,还有一名患者的药只能预约明天取。

提前规划路线做好交接

看多了各种病例和所需药物的清单,他们深感疾病对人的折磨。走出药房,麦俊淇和符文希望尽快把药送到患者手上。他们边走边讨论路线,“(我们)应该先走这个卡口,去到这个网格,然后……”麦俊淇长期在街道工作的经验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已经取好了药,还有五分钟就到那个卡口……”为了提高交接效率,他们一般会提前沟通好交接地点,“麻烦你核对一下药的数量、价格”,符文还会再三叮嘱按时用药,“不要着急,有问题给我打电话。”患者按照价格单将钱转给她,由于大多数人使用微信转账,日积月累,取现的手续费都让她“心疼不已”。

为药多次和医生商量

对于没有拿到药的患者,这时候就需要好好解释了。“医院没有这种药了,我们就想个办法,让医生开出处方,您拿着这个处方,在一些购物平台上传处方单后,就可以买了,现在也可以送到……”有时候,解释需要花费一些时间。

其实,患者不知道的是,为了缓解患者的焦虑,麦俊淇他们刚刚“苦口婆心”地和医生商量,将一些慢性病用药开出了一个月的用药量。对于医院也没有的药,让医生开处方单前,他们也在网上搜索过了,保证患者能通过购药平台买到。

虽然解释花费了不少时间,好在当天的送药单数并不多。麦俊淇说,最多的一天送了20多份,上午下午都要跑医院,晚上送到9点多,“但是不管多晚,都要送到(患者)手上,患者心急,我也心急。”

“送急药”的过程中,被误解的情况也曾有发生。符文说,“作为志愿者,发挥一点光、一点自己的力量”,就已经足够。其实,许多患者不知道替他们买药的人是谁,也并不知道他们奔波于不同的医院找药时,走得有多急。


文/信息时报记者:段余乐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凯珅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