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见成效
2022-11-03 19:39:10

信息时报讯(记者 黄熙灯 通讯员 林园轩)白云山共有植物1054种,其中国家级及省级珍稀濒危植物23种;海珠湿地相继发现“海珠斯萤叶甲”和“海珠珐轴甲”两个全球昆虫新物种;南沙湿地大片森林为鸟类提供安全舒适的营地,多片浅滩成为水鸟的“自助餐厅”;流花湖公园被列入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北部主廊道重要生态节点;广州动物园成功繁育马来熊、金丝猴、海南坡鹿等野生动物千余只,完成白冠长尾雉等濒危鸟类的人工育雏,建立白鹇等鸟类“精子银行”……记者从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广州市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白云山还绿于民还景于民工程、森林城市品质提升,巩固森林城市建设成效、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等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见成效。

麓湖。通讯员供图

白云山成为猛禽迁徙路线补给地和落脚点

白云山共有植物1054种,森林植被群系23个,国家级及省级珍稀濒危植物23种(如桫椤、樟树、观光木等),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

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系统,景区适宜的环境和丰富的食物,吸引了包括“鸟中大熊猫”——黑脸琵鹭在内的众多鸟类前来“安营扎寨”、繁衍生息。加之人工放归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鸿雁、画眉和省重点保护动物黑水鸡、小白鹭及国家三有保护动物骨顶鸡、八哥、夜鹭、赤腹松鼠等野生动物,在桃花涧、梅花谷、九龙泉等处“筑巢引鸟”——安置人工鸟巢,营造和保护好适宜野生动物栖息的条件和场所,吸引更多野生动物在白云山安家。据统计观察到的鸟类有105种、昆虫185种、两栖爬行动物43种、兽类16种,其中国家级及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种。

从2022年9月23日开始发起为期两个月的2022年秋季白云山猛禽观测志愿活动以来,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志愿者在白云山孖髻岭、龙虎岗、摩星岭、鸿鹄楼连续观察到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猛禽,其中10月13日至16日更是连续4天观测到上100只猛禽,10月18日,有志愿者观测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林雕在白云山觅食。据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秘书长甄军介绍,猛禽食量惊人,这也证明了白云山有足够的食物供给猛禽。据了解,随着白云山生态体系逐渐完善,白云山已经成为猛禽迁徙路线的重要补给地和舒适的落脚点。

海珠湿地先后发现两个全球昆虫新物种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面积869公顷,位于城市新中轴线南段,是名副其实的“城央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四颗明珠”之一,被誉为广州“绿心”。

近年来,海珠湿地致力于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恢复乡土植物,营造草滩鸟岛、城市小微湿地群,恢复完整生态系统结构,成为粤港澳鸟类生态走廊的重要节点,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鸟类从72种提升到187种,植物由294种增加到835种,昆虫由66种增加到738种,并成功发现“海珠斯萤叶甲”和“海珠珐轴甲”两个全球昆虫新物种。

海珠湿地对调节广州城市气候、净化城区空气、调控城市水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发挥“城市绿肺”和“海绵效应”,缓解城区热岛效应,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吸引万亿投资布局湿地周边,实现都市经济和生态保护和谐发展。

海珠湿地。 通讯员供图

南沙湿地专门为候鸟开辟觅食浅滩

南沙湿地面积约一万亩,是候鸟的重要迁徙路线之一,也是珠三角地区保存较为完整、保护较为有力、生态较为良好的滨海河口湿地。

为维持湿地围内水质的良好状态,南沙湿地采用各种方式确保水质良好:改善围内河道的畅通,定期进行清淤;修缮沿河红树品种,逐步将引进品种无瓣海桑更换为本土品种,减少落果落叶腐败影响水体;加强围内河道两岸堤土保护,防止泥土流失,对河道沿岸约16公里河岸线进行修复,分段对河道两侧堤岸进行加固修复,并在加固的堤岸上补种红树;严格控制周边污染,防止商业街或农业作业区向湿地水域排水,造成污染。

湿地除大片森林为鸟类提供了安全舒适的营地外,还专门为滨海类候鸟开辟了多片水禽觅食浅滩,其中最大的面积过千亩。在浅滩区设置水窦或水泵等水位控制设备,保持该区域水位控制在 5~15厘米,适宜水鸟站立。

流花湖公园见证广州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1981年,流花湖公园鹭岛当时被定为首批招鸟基地。经过40多年的精心培育,通过人工招鸟和实行封闭式保护,流花湖公园鹭岛成功招引和集居了大量受国家保护的野生鸟类,如灰鹭、白鹭、红耳鹎、白头鹎、鹊鸲、暗绿绣眼鸟、乌鸫等,目前以鹭岛为中心的野生鸟类达到了58种,成为闹市中的“小鸟天堂”。

近年来,流花湖公园乘着加快推进水鸟生态廊道建设的东风,推进了两期的水体生态治理,湖水环境得到整体提升,为多种水鸟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流花湖公园也被列入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北部主廊道重要生态节点之一。

为进一步加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今年公园建设了一套集全物种动态图像自动识别摄像、气象监测、土壤监测于一体的全自动监测感知设备,全天候、全方位自动采集资源信息,实现资源监测智能感知与自动分析。

流花湖公园鹭岛。 通讯员供图

广州动物园为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保障

广州动物园现有约400种近5000头(只)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CITES国际公约附录Ⅰ保护物种44种,本土物种133种,园内有繁殖记录的野生动物约121种(含亚种),圈养野生动物种类、数量综合排名位居国内城市动物园前3名。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广州动物园繁殖野生动物47种331只,包括川金丝猴、蓝腹鹇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共7种52只,白鹇、耳廓狐等国家二级保护18种126只。近两年,该园成功繁育马来熊、金丝猴、海南坡鹿等野生动物千余只,完成白冠长尾雉等濒危鸟类的人工育雏,建立白鹇等鸟类“精子银行”;参与实施广州构建生物多样性森林城市计划,开展白鹇等动物野化放归研究,促进野外资源恢复;充实濒危野生动物“种质资源库”,为濒危种群复壮提供技术保障;参与野生动物救护保育,探索濒危物种野外重引入。

海南坡鹿。通讯员供图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  实现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广州市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制化进程,相继制定和颁布了多个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规和文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据了解,广州先后修订了《广州市绿化条例》、制定了《广州市禁止滥食野生动物条例》《广州市主要红树植物推荐名录》、编制了《广州市城市公园开放草坪管理指引》《关于加强口袋公园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等制度,依法科学决策,加强行政监督和执法力度,实现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两次开展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  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

为了让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广州先后两次通过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来摸清“家底”,是目前国内极少数完成两次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的大型城市。

据了解,第二次调查共记录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为457种。其中两栖动物28种、爬行动物64种、鸟类307种、兽类58种。

广州市林业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广州加强生态保护监管,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截至目前,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89个,面积约10.8万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区6个、风景名胜区4个、森林公园58个、湿地公园20个、地质公园1个,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系统性保护,提升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