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相声、盆菜、白切鸡等入选第八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2-10-13 19:48:25

信息时报讯(记者 成小珍)素馨花传说、越秀山故事、粤语相声、广府传统婚礼习俗、肠粉、盆菜、白切鸡、云吞面、竹升面……10月12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八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该批市级非遗项目共48项,项目总量和新增项目均为历年之最。

48个项目中新增项目42个,扩展项目6个

记者了解到,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48项,其中传统技艺类25项,传统美术类7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4项,民俗类4项,民间文学类3项,传统舞蹈类2项,传统医药类2项,曲艺类1项。相比以往,本批项目总量和新增项目均为历年之最,48个项目中新增项目42个,扩展项目6个。

项目门类十分齐全,除传统戏剧类和传统音乐类外,本批项目涵盖非遗十大门类中的八大类,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项目名录。此外,名录覆盖面广,11区均有项目进入名录,其中越秀区有7项,荔湾区与增城区各6项,海珠区与黄埔区各5项,其他区都各有项目入选。

曲艺类中,相声(粤语相声)入选。粤语相声是极具岭南本土方言特色的曲艺文化之一,表演形式可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现主要传承于广州、佛山、香港、澳门等地。据介绍,粤语相声沿袭了北派相声的表演模式及表现手段,并形成自身特色:剧目结合粤语的语言特质与本土文化进行创作,语言艺术上体现岭南地区方言,人物角色分配上有时演员会一人分饰多角。

众多饮食项目入选,成“食在广州”最佳注脚

众多项目中,传统技艺类占了25项,数量最多。其中包括广钟制作技艺、广式烧卖制作技艺、广式肠粉制作技艺、广式盆菜制作技艺、粤式羊肉煲制作技艺、广式白切鸡制作技艺、广式云吞面制作技艺、广式牛杂制作技艺、广式老婆饼制作技艺等。众多饮食项目的入选,成为“食在广州”的最佳注脚,也是提振消费活跃市场的重要内容。

广式白切鸡制作技艺,由荔湾区申报。广东人爱吃鸡,常说“无鸡不成宴”,广州关于鸡的菜式甚多,白切鸡是其中代表菜式之一。广州白切鸡制作技艺传承至今,以西关出品最为著名,历经时光变迁,涌现出了一批响当当的白切鸡品牌,广为人们接受,如清平鸡、清心鸡、壹心鸡等。

广式大盆菜制作技艺,是将各式食材以煮、炸、煎、焖、烧、蒸等粤菜烹饪技法进行烹饪,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层层叠放于大盆中的一种传统美食制备技艺。盆菜作为岭南地区的一种传统美食,在节日庆典、亲友欢聚等场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寓意团结安乐,是联络亲友情感和邻里关系的重要纽带。

粤式羊肉煲制作技艺,是以爆、炒、炆、煲等粤菜烹饪技法,将羊肉及配料食材加入秘制酱料精制成佳肴的一种传统美食制作方法。粤式羊肉煲因加入鲫鱼、羊骨熬制之鲜汤,羊肉焾滑、鲜而不膻,再佐以秘制九味酱,使羊肉咸鲜而甘香,富有层次感。现主要分布于广州市海珠区、荔湾区等地。

南沙区申报的疍家菜制作技艺,独具特色。这是曾被称为“疍民”的岭南地区水上居民群体,其世代传承的传统饮食制作技艺,以鱼虾蟹等海鲜、河鲜以及沙田区盛产的莲藕、甘蔗、香蕉等为主要食材,多用蒸制、浸煮等烹饪手法,烹调质朴、口味天然。疍家菜制作技艺是岭南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蕴含深厚的地方习俗与文化。

广式月饼制作技艺,由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广式月饼是广东地方特色名点之一,具有重油、皮薄、馅多特点。糖浆是广式月饼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月饼的标志。广式月饼传播海内外,且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影响力最大;在清末已传至东南亚及欧美的华侨聚居地,至今我国出口月饼仍以广式月饼为主。

广式竹升面制作技艺,由中国大酒店申报。广式竹升面是指广府地区以高筋面粉、鸭蛋和食用碱水等作为原料,经搓粉、和面的工序搓成面团,再以竹升(大茅竹竿)压打而成的面条、云吞皮的一类面食。制作时由师傅骑坐在竹竿一头,通过身体弹跳边下压边移动,多次反复压制而成,最后用汤面或捞面的烹饪方法制出成品,面品口感鲜爽弹牙,蛋味香浓,是南方面食的代表,被誉为“广府第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