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0后”到“90后”,来自白云嘉禾街的他们用坚守诠释责任
2022-05-13 21:14:44

信息时报讯(记者 喻先晶 通讯员 胡欣宜 杜艺静)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在白云区嘉禾街抗疫队伍中,凝聚了一支由“70后”“80后”“90后”组成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重任、勇毅担当,汇聚了力量,温暖了时光。


身兼数职

“70后”的他高效完成各项工作

“好的,我马上到!”这是黎伟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作为望南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封管控区生活服务组组长,以及“三人小组”闭环转运专班成员,48岁的黎伟前身兼数职,肩负重任,凭借着在社区工作23年的丰富经验,干起工作来有条不紊。

“一定要按照要求,有任何需求打我电话……”连续一个多月以来,黎伟前不仅每天要查看卡口值守情况、统筹片区工作人员,还要变身“大白”,担负着带队“洗楼”、上门体温监测和核酸采样、建立服务台账及重点人员转运等重要工作。

“马上有一批居民需要转运。”有一天凌晨两点多,街道疫情防控小组工作群消息闪烁。“收到,我马上准备!”接到通知后,黎伟前和其他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地上门通知、分发防护服和其他防疫物资,细致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第一批重点人员于当天凌晨4时左右全部转运完毕,但黎伟前并没有马上休息,直到上级反馈所有转运人员均已安全到达隔离酒店,他才松了一口气,抓紧时间补觉。因为他清楚,第二天还有管控区全员核酸检测的任务要准备。

“手机不敢离身,半夜出任务更是家常便饭。每天忙完,很多同事衣服都能拧出水来,感觉腿都挪不动了,嗓子都是哑的。但只有及时高效地完成任务,辖区居民才能有一个安全保障。”这一个多月,黎伟前和同事一起转运了200多例重点人员,前后开展四次“洗楼”行动,每天平均需要上门228户,配送物资6000多份。


事无巨细

“80后”的他贴心服务群众

连续高负荷的工作让“80后”社区居委主任张志聪沧桑了不少,声音也有点嘶哑。连日来,他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参与了新村社区封控管控、隔离转运、特殊人群关爱等工作,常常是忙到凌晨四五点钟,第二天又同“三人小组”挨家挨户对居家隔离人员进行上门采样。

他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接到要转运的紧急任务,因为同组的大部分志愿者有其他外派任务,他就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组织余下志愿者准备物资,自己则上上下下跑遍了五栋楼才把医用防护服分发给待转运人员,并逐一交代他们防护服的穿着方法和转运的注意事项。

张志聪帮助老人到达集合点。 通讯员供图

有位70多岁的阿婆因为坐轮椅行动不便,当时家中无人,张志聪就帮助阿婆穿上防护服并推着阿婆到达集合点。等忙完这一切,早已被防护服闷得透不过气来,浑身湿透。年迈的阿婆不住地说着谢谢,张志聪说,做基层工作能得到居民群众的认可,就是最大的成绩。

“刚开始有个别群众不理解我们的工作,我们耐心解释,直到群众理解并认可为止。现在工作中,我们听到居民群众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谢谢’‘给你们添麻烦了’‘你们辛苦了’,心里还是挺温暖的。”张志聪说。

 

上传下达

“90后”的他严把数据“关口”

“上班八个月,疫情防控工作就集中做了六个月。”说这话的是转运专班刘春杰。作为一名刚刚转正的“95后”年轻党员,刘春杰在这一个多月里与各种数据打交道,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4月初,刘春杰被抽调到街道转运专班,主要负责数据统计工作。

“一通电话、一条短信、立刻行动就是我的工作常态,生怕没有及时上传下达而影响了工作进度。”在这里,他和组员轮班,确保24小时有人在岗,随时动态更新数据,用手机、座机打电话,嘶哑了声音,敲痛了手指,丝毫不敢懈怠,持续发挥着上传下达的重要“枢纽”作用。

刘春杰进行数据核查。 通讯员供图

“防疫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数据处理要求复杂,往往需要丰富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很强的上下沟通能力。”由于人手紧张,刘春杰和同事轮班休息,每天工作时长甚至达到17个小时。

在对数据的反复推敲完善中,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他说:“我们既要严把数据‘关口’,构建起一张无形的‘防控网’,同时还要超前一步,主动思考建立长效应急机制,筑牢社区疫情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