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为生命百摆渡,为大爱接力
2022-04-14 13:06:39

4月2日,广东省红十字会在正果万安园内举办人体器官捐献缅怀活动。2021年全省共有864位捐献者实现了人体器官和遗体角膜捐献,他们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广东省红十字纪念园的墓碑上,供家属及社会各界缅怀。

由于疫情原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黎坤源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郑咏钊今年没能来到现场。去年此时,他们正和捐献者家属一起缅怀凭吊。他们的职业是器官捐献协调员。

人体器官捐献事业是拯救垂危生命、展现人性光辉、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尚事业,但是器官捐献协调员又是怎样一个角色?记者带您走近这一不为公众所熟知的职业。

专题撰文/信息时报记者 康振豪

广东省红十字会纪念园。信息时报记者 叶伟报 摄

广东省红十字会纪念园。信息时报记者 叶伟报 摄

每成功协调一例,最多可以拯救7个生命

“去年,某地有一个3个月大的婴儿,喂养时呛到导致了窒息,最后没抢救过来。我打车从广州赶了过去,找到了悲痛欲绝的孩子家长,核实他们的捐献意愿,签署捐献确认文书。孩子被推入手术室获取器官前,我组织了在场人员的默哀仪式。最后经系统分配,这个孩子的肝脏和肾脏成功拯救了另外三个生命。”黎坤源说,这些就是器官捐献协调员的主要工作内容。

在我国,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是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合法渠道。当生命无法挽救时,便达到潜在捐献状态,协调员要以书面形式征求所有直系亲属(配偶、成年子女、父母)的意见。同时,协调员需要见证器官获取组织获取捐献器官与遗体复原过程,协助完成捐献者缅怀纪念等善后事宜。

“当病人脑死亡但心跳尚未停止前,此时尚有血压,是获取器官最理想的时间。”郑咏钊告诉记者,在家属同意器官捐献后,医生便会将器官功能调整好,以便接下来的摘取、保存与运输。由于潜在捐献患者大部分处于脑死亡状态或不可逆脑损伤状态,病情严重,器官随时可能衰竭,这意味着做这份工作必须24小时待命,时刻准备与时间赛跑。“每个协调员都有划分好的服务区域,我主要负责阳江市。三更半夜接到医院的电话是常有的事,这时我就需要连夜从广州前往阳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黎坤源表示,在我国,每年约有30万等待器官器官移植的病人,但每年可以做的手术只有2万台左右。“近年来,器官捐献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长,但仍有较大缺口。”当生命离去时,经评估功能良好的肝脏、肾脏、心脏、肺脏、胰腺、眼角膜都可以捐献。两位协调员均表示,每协调成功一例器官捐献,逝者的器官最多可以挽救7个生命垂危的病人,至少让2人重见光明。工作4年来,郑咏钊和超过180个家庭进行过沟通,协调成功的捐献案例有60个左右,成功捐献出约160个器官。郑咏钊说,自己就好像一个乘着扁舟,驶在生命之河两端的摆渡人,一边是死亡,另一边是新生。在黎坤源看来,自己每协调成功一例,都将给那些亟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带去生的希望。“就像在生命接力赛上传递接力棒的一员。”黎坤源说道。

郑咏钊正在整理归档捐献者资料。信息时报记者 康振豪 摄

面对家属怎样开口,是种挑战

“这份职业注定伴随着不理解与非议。我认识一位负责粤东某地的协调员。有一次他刚一开口,马上就被全村的人围了起来。对于部分地区,器官捐献为人们所忌讳。”黎坤源坦言,面对尚沉浸在悲痛中的家属,怎样开口讲器官捐献这件事,是做协调员最有挑战性的地方所在。

2021年3月,家住阳江的一名8岁男童从家中楼梯摔下,造成重型颅脑损伤,几天后医院宣布其脑死亡。郑咏钊赶去阳江后,见到了男孩的母亲。“她是一名单亲妈妈,由于对孩子疏于照顾才酿成这样的惨剧,她非常自责、难过。”面对泣不成声的家属,郑咏钊的方法是用自己的专业身份和专业态度来换取他们的信任,建立沟通的前提。

“依然相信自己的亲人可以抢救过来,这是许多家庭不愿意捐献器官的原因之一。”郑咏钊表示,拯救生命是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天职,器官捐献只有等到所有抢救措施都失败,医护人员与病患家属开始讨论死亡时才会被提出。但多数家庭往往一时无法接受亲人即将离去的事实。

“当时,我严谨地评估了这个男孩的病情,作出了科学的死亡判定。在向这位母亲明确表示孩子已经没有抢救成功的希望后,才提出器官捐献。”郑咏钊回忆,在刚听到器官捐献时,这位母亲也是十分抗拒的。“这很正常,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耐心和家属沟通,看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从中寻找突破口。”据郑咏钊介绍,这名单亲妈妈无法解决孩子的后事问题,于是他便提出,孩子捐献器官后可以将其骨灰安放在广东省红十字纪念园中,日后也可以随时去缅怀凭吊。“以此为基础,在充分了解器官捐赠的社会意义的同时,这名母亲最终同意了器官捐赠。孩子的肝脏、肾脏和眼角膜得以捐献。”

黎坤源则会提前了解捐献者的家庭背景,根据家属的受教育程度来组织语言,方便他们理解。“我常常会使用一些捐献宣传教育视频、照片等以往的案例,向亲属解释,用逝去亲人的器官拯救他人的生命,这也是一种让亲人继续留在这个美好的世界的方式。”

黎坤源展示器官捐献宣传资料。信息时报记者 康振豪  摄

本是医护,协调员多“半路出家”

“2015年以前,我是一名心脏外科医生。转行做协调员后,很多人替我感到可惜,但我完全不这么认为。”黎坤源向记者说道。

广东省红十字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共有113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目前国家对协调员有着严格的准入和监管机制。据了解,每位协调员都需具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并在红十字会担任工作人员或在医疗机构担任红十字志愿者。同时需参加国家管理中心组织的协调员入职培训,包括伦理、心理等方面。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注册。省级管理机构每年还会对协调员进行年度考核,报国家管理中心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作为2021年广东省考核为“优秀”的协调员之一,黎坤源将自己的热情都奉献给了人生的第二份职业。谈及职业转变的原因,黎坤源坦言在做心外科医生时,见到过太多器官衰竭的病人,长期被病痛折磨,生活非常痛苦。“但因为器官的短缺,他们中很多人还没等到做手术就已经离开人世了。因为在临床见到这些生命在等待中逝去,感觉都十分遗憾。于是我决定亲自参与器官协调工作。”黎坤源告诉记者,与专科医生相比,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职业前景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我也无怨无悔。”

郑咏钊的经历与黎坤源类似,他原是一名手术室护士。“等待器官移植而不得的病人对器官的那种渴望与无奈,触发了我想去帮助他们的愿望。”郑咏钊告诉记者,自己2年前协调过的一个案例让他至今无法忘怀。

时年52岁的李女士(化名),因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待肾移植已经有5年的时间,但一直等不到合适的肾源。2020年7月因电解质紊乱导致心脏骤停。虽然经过抢救,但是送到医院后已经是脑死亡的状态。郑咏钊去到医院见到了伤心欲绝的病人丈夫。然而提及器官捐献时,病人丈夫并没有过多考虑,便答应将妻子状况良好的器官捐献出来。因为他十分理解病人在等待器官移植过程中的煎熬,虽然自己的妻子没有等到肾源,但他希望妻子可以拯救其他病人的生命。郑咏钊仍然记得,丈夫在最后送妻子遗体进入手术室之前,一边呼唤着爱妻的名字,一边亲吻她的脸颊做最后的道别。“这是我至今见过最美的吻别。”

用新生的喜悦洗刷压抑情绪

“我一直忘不了一个8岁的小女孩。获取器官那天我也在手术室里,女孩的妈妈特地为她编了很漂亮的辫子,带了一件白色的纱裙、一双红舞鞋。在取器官的时候我还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在最后整理遗体,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情绪突然就绷不住了。这个孩子长得很漂亮,我自己作为一位母亲感觉心都碎了。”黎坤源的同事、广医一院人体器官捐献管理办公室主任王莉向记者回忆了她很久以前参与的一次捐献见证的经历。

眼泪与死亡,是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中遇到最多的两件事情。“这份职业接触的都是失去挚爱之人的那种悲伤。你如果要和家属沟通协调,你就必须要和他们一起悲伤。只有做到感同身受才能进一步沟通,情绪长期是压抑着的。”

然而,黎坤源和王莉已经能够做到及时调节工作中那潮水般的负面情绪。“唯一的办法就是睁开眼睛去看,看那些因器官捐献而获得新生的人们。”黎坤源特别关注接受器官移植后的那些病人,看到他们康复出院,看到一个新的生命绽放,自己内心悲伤、压抑的情绪似乎被冲淡、被化解。“我看到过一句话,讲得特别好:死亡的来临,并没有让生命萎顿和消逝,恰恰相反,死亡成了生命升华的一种推力,穿过死亡之门,生命变得澄澈,人性变得伟岸,社会文明与道义则开始氤氲上升。”黎坤源将这份喜悦转化为支撑自己继续做下去动力。“肺移植的病人,在做手术前片刻离不开氧气罩。而我认识的一位病人,在接受肺移植后,如今可以站在珠江边放声高歌。我从心底里为他们感到高兴,并由衷地崇敬器官捐献者。”

善意的传承,从你我开始

“去年6月份,我参与协调的一个案例中,40岁的父亲因脑出血不幸离世,而他14岁的儿子主动做起了奶奶和姑姑的工作,希望可以捐献爸爸的器官来救助别人。”黎坤源分享的故事中,这是一位生前十分乐于助人的父亲。“据我们了解,他每半年都会献一次血。而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这个男孩很早便对器官捐献有了深刻的理解。”最终,这位父亲捐献了自己的心脏、肝脏、肾脏和眼角膜。在儿子实现父亲愿望的过程中,这份为他人奉献的大爱也得到了传承。

郑咏钊协调过的年龄最大的捐献者是71岁。“林伯(化名)是一名共产党员,他生前就已经和家人交代,去世之后要把器官捐献出来。”2020年10月,林伯因气道异物窒息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后被诊断为脑死亡。在经医学专家评估后,林伯捐献了自己的肝脏、肾脏和角膜,实现了自己生前的心愿。

在我国,人体器官、角膜和遗体捐献正被社会越来越广泛地认可和接受,成为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新风尚。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累计实现器官捐献3.9万余例,捐献器官11.7万余个,挽救了11万余人的生命,实现角膜捐献4.2万余例,遗体捐献4.5万余例,有462万余人登记成为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而在2021年,广东省共有864位捐献者实现了人体器官和遗体角膜捐献,其中捐献器官699例、捐献角膜596片,捐献遗体162例,捐献例数继续位居全国第一。“作为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我已经和家里人说过了,等我去世之后我也要捐献自己的器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器官捐献事业贡献一份力量。”黎坤源和郑咏钊坚定地说道。 

黎坤源展示自己的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他已决定去世后捐献自己的器官。信息时报记者 康振豪 摄

【问答】

1.人体哪些部分可以捐献?

当生命离去时,经评估功能良好的肝脏、肾脏、心脏、肺脏、胰腺、小肠可以捐献。此外,眼角膜、遗体也可以捐献。

2.如何报名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

(一)通过“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进行登记。

(二)登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www.codac.org.cn)进行登记。登记完成将获得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实体或电子登记卡。

3.成为志愿登记者后,一定能实现捐献意愿吗?

成为志愿登记者仅仅是捐献意愿的表达,最终实现捐献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必须是公民逝世后才可以进行人体器官捐献;

(二)公民生前表示死后愿意捐献其器官,或者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其器官,公民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以书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献其器官;

(三)器官捐献必须在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见证下进行;

(四)经医学评估,器官可以供移植使用。

【数据】

2021年广东省共有864位捐献者,捐献器官699例、捐献角膜596片,捐献遗体162例,捐献例数继续位居全国第一。

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累计实现器官捐献3.9万余例,捐献器官11.7万余个,挽救了11万余人的生命,实现角膜捐献4.2万余例,遗体捐献4.5万余例,有462万余人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