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校更名转公,路在何方?这场活动揭秘了!
2022-04-09 21:31:45

民校更名转公,路在何方?4月9日,由信息时报主办,广州民办教育协会协办的“新时代,新征程——2022广州民校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报中心举行。教育职能部门有关负责人、民办教育专家大咖、民办学校校长等共聚一堂,各抒己见,深入探讨新时代下民校如何高质量发展,并给广大家长全方位指导选校,助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教育专家论道

从满足“有书读”向满足个性化需求转变

在主题发言环节,4位教育专家进行演讲,为广州民办教育建言献策。 

全国规范“公参民”学校,民校路在何方?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广东省教育厅原党组成员、巡视员赵康认为,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转变以往观念,以饱满的教育情怀拥抱新时代,适应新形势,接受新任务,落实新要求。

赵康表示,在当前形势下,民办学校及举办者、管理者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投资办学、以谋取利益回报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向情怀公益办学、不求回报,立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理念转变。

二是从过度资本化、市场化、逐利化倾向,回归教育的本质,向教育的公益性、民生性、非营利性转变,一心一意、全心全意、真心实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从注重学校的外延扩展、数量增长,向高度重视学校的内涵建设、质量提升转变。“民办学校不能盲目扩张,要以培养真正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赵康说。 

四是从满足“有书读”的同质化需求,向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凝练学校特色转变。民办学校必须在打造特色上动脑筋、花力气、下功夫,才能适应时代要求,赢得社会认可,获得可持续发展。 

五是从粗放式管理、不规范办学,向精细化管理、严格依法依规办学转变。各种政策、法规对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做出更细化、更明确的规定,任何投机取巧和侥幸行为都不为法律法规所允许。 

民办中小学必须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教育厅原基教处处长黄向群认为,在民办教育新的发展背景下,各民办中小学必须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我们有特色了,有品牌了,社会、家长就会认可我们,我们就有后劲,有发展!”黄向群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为什么要走特色发展之路?黄向群提出,在公民办格局和民办学校招生、办学政策的重大调整下,民办中小学被要求转型升级;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还呼唤民办中小学教育特色发展。机制属性上,民办教育既属于公益事业又面向市场,利于特色发展。总之,民办学校的特点和优势,让民办中小学特色发展具备较好的条件,甚至有可能走在公办学校的前头。 

什么才是特色发展之路?黄向群表示,有“三性”,其一是深刻性,要明确好特色发展的目标,去设计特色发展的宗旨主题、思路、方式和步骤;其二是整体性,学校推动特色发展,必须体现学校整体的价值追求,形成整体的工作思路;其三是稳定性,学校创建和发展教育特色必须有长期规划,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如何才能推动好民办教育的特色发展?黄向群指出,首要一点便是规划带动,学校可以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这三个理念进行规划,确定特色发展的主题和突破口。第二步是配套推进,建立推进特色发展的有效保障和促进机制。最后便是检验完善,学校要组织有关人员对创新特色工作进行研讨,改进工作机制。 

小、高、特、新应该是民办义务教育的新定位

广州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总校校长陈峰表示,新《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后,为民办教育带来了新形势、新挑战、新样态。陈峰将民办学校比喻成一个“人”,有“心”“脑”“手”,相应地也要“进化”。

“心”的进化包括弃“大”成“小”、辞“旧”迎“新”等。他认为,民办学校集团化、资本化降温是趋势,新民办学校的新定位应该是小、高、特、新。事实上,无论是否更名,民校都应该意识到在分类登记时代,都是新的民办学校。 

“脑”的进化包括办学守住底线、学校发展要去粗存精、守正创新。民办学校体制灵活,如果创新比不过公办学校,某种意义上说存在的价值越来越少。以往圈生源的发展策略正在成为过去。

“手”的进化要做到文化立校、人才强校、品牌兴校。

陈峰表示,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打造的是高品质的教育生活。“我们希望培养的孩子能够自主自立,学会学习,能够拥有高贵的心灵,同时胸怀世界,敢于担当,勇于创变,这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华美学子的画像。”为此,华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设高品质师资队伍、打造健全人格的活动体系等,为学生在学习、生活、做人、做事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精细化设计与实践。

质量是民办学校的命根子

广州市为明学校校长王礼维分享了为明学校的办学经验。在王礼维看来,民办教育在2022年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革,而为明学校变革的应对之方是“守正创新,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

广州市为明学校原名北大附中为明广州实验学校,创立于2002年。为明学校潜心进行品牌建设,早在三年前便完成更名,因此学校并未受到“公参民”的影响。王礼维介绍,学校历经20年的发展,重视“质量、特色、服务”三箭齐发,协同发展,铸造学校品牌。

在协同发展方面,为明学校重视目标、评价、流程三根支柱协同发展。“质量是民办学校的命根子。老师关注的是目标评价,校长关注的是流程,没有流程,目标就没办法保障。”王礼维称。 

过去8年,为明学校还进行了三次课堂改革:第一次是2014年推动的课堂“诊、改、赛”;第二次是2016年依托为明集团推动的学校业务331模式,彻底扭转了“满堂灌”的局面;第三次是2019年的课堂改革深化,通过课前的“准”、课中的“活”、课后的“实”三个字,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以“服务家长安心工作,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双服务”的承诺,为明学校坚守了20年。此外,为明学校还形成了博学、博闻、博爱、博众四大课程模块,9个系列、46个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展了200多门、3000多学生人人参与的特长选修课,实现人人有选修、个个有特长、班班有特色。 

利用创新型学习平台赋能民校转型

从具体做法上来看,民办教育有哪些解决方案?狄邦教育集团、业务拓展部华南区总经理温蕾分享了狄邦教育的经验。她介绍,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转变,狄邦教育集团总部的学术团队研发出融合课程体系,这意味着教师可以把国家教材上的内容,按照核心大概念与学科概念的脉络进行教学。对学生而言,学习也将更加有脉络与进阶性,可以抓住知识主干来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此外,狄邦教育集团完成了ILP创新型学习平台开发,进一步赋能民校转型。ILP平台将教学资源平台跟学校管理平台双向联动。对学生来说,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形成个人的成长档案。对教师而言,可以更好地诊断学情并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进行写作教研。对于学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数据的有效沉淀为管理决策、学术监督等提供有力支持。

校长建言献策

高质量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圆桌论坛环节气氛热烈,6所知名民校的校长、负责人,结合与民办教育相关的社会热点建言献策,并就市民们关心的问题给出建议。 

全国规范“公参民”学校,未来民校发展走势如何?广州市黄广附属学校(原名黄冈中学广州增城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蒋晓明认为,国家新政出台,仍是以“支持”“规范”为主线,目的是促进民办教育稳定、健康发展,并进一步要求注重高质量发展,办出特色。高质量不是专指成绩高,一味追逐高分数,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高品行、全面发展。

当前,民办学校总体发展良莠不齐,对相对不规范的民办学校来说,可能会受到影响。但对坚持依法办学和自主创新的优质高端民办学校来说,仍是稳定发展、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因此,这一类民办学校将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窗口期。 

广州荔湾爱莎国际学校校长李春雷认为,民办教育要重视内涵发展,走出一条区别于公办教育的特色道路。“我们要做的特色肯定跟你不同,我不想跟你相同,你也不要让我跟你一样,这就是差异化的道路。”

优质民办学校得到认可或“一位难求”

根据政策,在2022年底前实现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不超过5%,这将对学校招生产生什么影响?在王礼维看来,调整力度之大,确实让整个民办教育行业弥漫着一些忧虑甚至迷茫。一方面是负向的,家长对民办学校的办学稳定性担心,包括校长、名师、资源等。另一方面是正向的,“大浪淘沙,沉者为金”,王礼维说,“剩下的5%一定是优质的民办学校,质量特色服务得到老百姓认可的话,可能会‘一位难求’。” 

继续保留公校的优秀教育传统

更名会让民校受到冲击吗?“只要民办教育回归教育本身,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不会受到冲击的。”王礼维以广州市为明学校举例说,为明学校品牌三年前就由北大附中品牌转换而来。品牌转换工作实际上六年前就开始了启动,经过批准后在2020年完成。 

“为明学校品牌转换工作比较顺利,三年来没有受到任何冲击。”王礼维说,“主要还是得益于为明学校坚持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本真,坚持教书育人,立足‘质量、特色、服务’三个方面的协同发展。”

 广州市南沙区实验外语学校(原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南沙学校)是一所新学校,开办于2021年9月。校长陈莲认为,名校资源是团队打造出来的,“例如广外基础教育的品牌影响力,其实更多来自广外外校,而不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外外校的品牌影响力是从20年前那一批从公办体系中跳出来的教育者带来的。因此,不用担心更名,我们的团队也能打造一所名校。”

民校更名后的探索是怎样的?广州市实验外语学校(原名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小学校长叶和丽表示,对于刚刚创立还没有形成文化体系的学校来说,更名后可能会受到影响,但对于广实外校来说影响甚微。“无论按照什么体制进行发展,在做大做强原有特色教育的基础上,学校着眼于课程继续优化和建设,这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叶和丽说,此外,继续坚守好课堂主阵地,进行深度课堂改革;继续优化教师队伍;继续保持前瞻性的理念,实现学校文化的不断生长。

部分新办民校原以公办名校资源吸引学生,更名后有什么策略?广州市华海双语学校开办于2021年9月,在2021年11月更名。该校学术委员会总监区竞志认为,“当下形势改变了,但教育服务没有变,华附本身就有很多优秀的、行之有效的教育传统。”区竞志表示,华海双语学校将继续保留华附的优秀教育传统。“正如华附办有海军航空班,这些学生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他们拥有更好的身体素质、政治素质。”区竞志说,“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获得感,是我们最有新意的地方。”

建议落实民校教师与公校同系列、同要求、同待遇

对于如何依法依规推进民办教育,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校长们提出了意见。王礼维建议,首先,理性、公正地对待民校,“希望在依法依规推进的过程中,既公正公平,又有温度温情,让民办教育办学人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政策的调整。”其次,体恤民办教育办学人和民办学校教师的难处,切实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他们顺利转型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

区竞志建议,教育部门可以就如何引进人才、加强关于民办教育的科研等方面提供更多优良策略。

关于教师权益保护,蒋晓明建议,在广东省《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下,进一步落实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系列、同要求、同待遇;民办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审、科研立项、评先评优等方面与公办教师同等待遇。在对学生权益的保护上,建议在升学、就业、社会优待、接受资助以及评选表彰等方面,享有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受教育者的同等权利。 

叶和丽认为,师资是学校重要的核心资产。她呼吁,“广东作为改革前沿阵地,经济发展需要更多人才,人才培养应该有更多创新空间,做好‘公’‘民’的合法转型。”

陈莲期待,政府在“下猛药”规范“公参民”的同时,也重视民办教师的待遇问题,以及“民转公”后撤出师资的归属问题。

让民办教育走与公办教育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展望民校未来,蒋晓明说:“我们期望优质民办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将民办教师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凝聚起来,社会各项资源整合起来,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激发活力、释放红利。” 

区竞志希望,让民办教育走与公办教育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锋,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教育的需求。 

陈莲分析,选择优质民办教育的大多是高消费能力的家庭群体,“这种高消费群体的消费观是理性的,所以名校的品牌效应是他一见钟情的起因,但绝对不会是他愿意与你相守一生的内因。”陈莲说,愿意就读的内因还是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特色等,“我相信只要把内在的品质和课程的特色打造好,符合家长对他孩子未来成长的期望,家长依然会相信学校。”

 具体做法方面,李春雷总结出四点教育理念。第一是身份认同,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其次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进行差异性发展;第三是多了解学生前一天的学习情况,让老师加强研究学生的学习进度;第四是因材施教。 

赵康指出,作为民办教育协会,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家办好民办学校。“我觉得大家做民办教育的胆子还不够大,我们既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政策,也要结合广东实际,走出创新之路。”赵康透露,民办教育协会将对广东民办教育进行调研,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把研究成果反馈至政府部门。

统筹 信息时报记者 丘敏华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丘敏华 徐珊珊 林茹彬 邹甜 王思雨 实习生 谢颖瑶

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陆明杰 陈文杰 徐敏 叶伟报 陈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