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重磅!“双减”实施半年,来看广州答卷!
2022-01-05 22:05:51

回望2021年,教育“双减”带给学生和家长前所未有的改变。

在广州,“双减”后第一个学期,学生的学习生活呈现这样的画面:不用熬夜做作业,也不用爸妈批改,家长辅导告别“鸡飞狗跳”;学生在校午休“平躺睡”,课后玩转体艺科技,晚托还有老师管;周末不上补习班,读自己喜欢的书,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作为“双减”试点城市,广州按照“校外治理、校内提质、多方联动、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交出这样一份答卷——

优化作业“组合拳”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学生作业负担减轻;近八成午休托管学生实现“平躺睡”,多样需求得到满足;压减义务教育学科类线下培训机构九成六,学科类校外培训人数由31.3万人次减少至1.7万人次,周课时数由91.5万下降至3.5万,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家庭经济负担大大减轻。


报纸版面截图。


为了深入调研“双减”落地情况,信息时报联合广州市教育局和有关学校开展“双减”阶段成果暨创新案例征集。即日起,信息时报将重磅呈现广州“双减”调研实录,展示广州教育提质增效的变化,展望广州教育质量提升的蓝图。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丘敏华

【谋局开篇】

多部门联合发力 向顽疾挥出重锤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广州成为全国9个试点城市之一。

2021年以来,广州多个部门联合发力,围绕“双减”密集出台24份政策文件,基本构建“双减1+N”文件政策体系,为推进“双减”工作描绘出清晰可行的线路图。

对于广州的学生和家长,最早感受到“双减”福利的无疑是暑期校内托管。2021年7月下旬,广州多区小学发布暑期校内托管通知,丰富的课程、暖心的服务、便宜的价格,家长们频频点赞。

筑牢学校育人主阵地后,改革开始朝着顽疾挥出重锤。针对学生校外负担过重的现象,2021年7月22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开展暑期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执法检查的通告;2021年12月28日,教育部门部署联合多部门开展校外培训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多部门不打招呼、深入一线实地抽查校外培训机构,陆续出台“营转非”、机构转型、机构退出、培训项目审核等重要指引,引导机构转型或良性退出。大批机构被压减,学生得以“重返校园”。 

社会开始感觉到“双减”带来的改变。2021年8月26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通知》,鲜明地提出“三提两优一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优化校内课后服务,优化作息安排;减少考试次数。

很快,“减负提质”成为广州教育“热词”:轰轰烈烈的作业优化“组合拳”、创新增效的课堂实践、门类多样的课后托管在广州各类学校全方位铺开;“双减”现场会、研讨、沙龙、展示等各种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多方协同答好“双减”考卷,奏出广州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最强音。 

【提质增效】

课堂创新要提质 作业增减巧组合

谋篇擘画,迅速行动。从课堂质量、作业设计,到午餐午休、课后托管,再到机构治理、家校社共育,多路齐头并进,广州教育驶入“提质增效”快车道。 

课堂质量如何提升?

打造生动课堂,让学生做主人

“少年正是读书时,但是对那些不愿读不想读的学生该怎么做?”广州实验中学初一级语文老师刘广钧没有直接说理,而是在课堂上创设中医诊断情景,身穿“白大褂”,戴上听诊器,把自己变成一名“医生”,让部分学生当“医师助手”,给不同类型的学生“望闻问切”,开出适合学生的阅读良方。 

这节课40分钟,其中10分钟由刘广钧进行情境导入,剩下的30分钟由学生自己说。在一旁观察指导的刘广钧发现:“整个过程学生都很兴奋,而且学会‘医者自医’,反思自己的问题,提出适合的阅读方法,课堂效率更高了。”

“双减”后,减负不减质,打造生动课堂,让学生做主人成为广州老师的法宝。

天河区新元小学语文老师李东梅从教近30年,她的语文书上布满密密麻麻的文字。“老师要吃透教材,哪些能教,哪些必教,哪些不需要教,都要了然于心。”李东梅说。借助天河区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合作项目,新元小学通过课程规划和学历案的学习,努力优化教学结构,实现高效课堂。


黄埔区荔园小学的学生在上课。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使用人工智能、智能技术等教育手段,则是广州学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神器”。 

在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课堂上,学生自学、阅读、批注,“智慧纸笔”让老师立即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进行反馈指导,形成“回音课堂”。

据该校老师介绍,“智慧纸笔”可以实时显示学生的书写笔记、完成情况等,老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并给予反馈和点评,同时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作业设计如何优化?

加减相辅出成效,作业有趣更智慧

广州以作业为支点,撬动“减负”杠杆。自作业减负提质系列文件发布后,各区各校围绕作业优化设计与管理积极行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2021年11月,广州打出的作业设计“组合拳”入选教育部“双减”典型案例。 

“减”得有方向——

作业严控总量分层分级

据了解,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规范作业管理。在学校里,各班级统一设置作业公示栏,有当天作业科目、作业量,还分层分级,有必做作业、选做作业……

控难度、控总量、控时间,有弹性、有指导、有评改、有标准——增城区中新第一小学通过实行作业“统筹单”、作业“研讨制度”、周三“无作业日”等措施,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 

天河区制定作业管理细则,实行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加强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对作业批改提出明确要求。

作业少了,睡眠时间多了。天河区新元小学五年级学生谢依言说,“双减”后,老师布置的作业她在1小时内就能完成,有时在学校就能写完。“有了更多课余时间,我的生活更丰富充实了,可以更好地发展我的兴趣爱好。”

“加”得有质量——

作业富含趣味性探究性

作业数量少了,随之而来的是“脑洞大开”。学生发现,作业的“打开方式”多了,科学性、选择性、趣味性、探究性愈发凸显。

在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两堂展示课上,初中数学学科一改传统的纸笔书写作业,将学生活动、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三者融合,通过展示学生“丈量珠江堤”的作业过程,动手组合三角形、多边形并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广州市协和小学,先后形成了任务驱动式、情感体验式、目标管理式、兴趣引领式作业。语文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单元,组织学生走访羊城名胜和红色教育基地,做小导游;数学结合校庆,要求学生寻找校园元素设计数学题;英语则把课文、绘本与戏剧结合起来。

周末,学生不在补习班,而是玩转他们的“周末项目化活动任务”。广州实验中学推出研究型作业,全科实施“周末项目化活动及任务单”作业设计方式,融综合性、实践性、情境化、趣味性于一体。例如,语文科组设计了“拍美景写诗文赞秋景”“重走《西游记》取经路悟成长”等周末清单。


广州实验中学的学生作业成果。学校供图

作业更“智慧”,师生不喊累。在智能科技的助力下,作业减负提质正在加速。在番禺区市桥沙头中学,引入智能学习终端和智能学业大数据管理平台,扫描二维码,把作业放在机器上,学生简单操作后就能生成个性化错题本、作业和学习报告;数据自动同步上传,即可智能分析薄弱知识点;老师利用数据分析学情,从而设计更高质量的作业,形成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全校900名师生受惠。



番禺区市桥沙头中学的学生在使用智能学习终端。学校供图
      课后服务如何升级?


午休舒适度提升,课后托管多样化

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广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全面升级,推行“5+2”模式。截至2021年12月21日,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参与学生人数112.1万,占应开展课后服务学生总数的85.1%;午休能“平躺睡”的学生人数达65.7万人,占参加午休托管学生总数的78.2%。

学生“平躺睡”,把午休变成暖心体验课

早上到校时间推迟,中午在学校吃完可口的午餐后平躺着美美地睡上一觉……这样的“小美好”已成为广州不少学校的现实。

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天,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恩宁校区的学生收到了“开学大礼包”——校长陈容在开学礼上宣布全校学生都可以躺在床上午休了。午休时间一到,学生来到墙边的午休柜前,解开安全卡扣,小手一拉,柜子变“午休床”,将睡具取出便可躺下休息。


西关培正小学恩宁校区的学生使用可折叠的“午休床”午睡。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2021年9月中旬,荔湾区宣布实行公办中小学优质午休。在实施过程中,不同情况的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学校空间狭窄的,用桌椅拼合成午休睡床,椅子拼合后铺瑜伽垫;午休时开放所有功能场室,购置折叠床垫。在较为宽阔的走廊和课室墙边定制折叠床板收纳柜。截至2021年10月,荔湾区100%落实全区中小学“优质午休”工程,覆盖92所中小学校共121个校区近9万名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午休不只是“睡觉”,还成为学校的一门课程。拥有师生近5000人的花都区云山学校,将午休时间纳入学校育人体系。依据学生健康睡眠指导意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特点、行为习惯等,设置“幸福助眠”体验课程,已经实现小学部学生100%“平躺睡”。同时,初中三个年级的午休课程包含立志教育、自助阅读和自主管理三部分。

托管课类型多,素质课程应有尽有

每天下午5点,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东校区的初中生各自前往20多个特色场馆,开启丰富的素质托管课程——魔术、跆拳道、非遗龙形拳……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广州的学生迎来下午放学后的“新天地”。


下午放学后,绿翠现代实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龙形拳。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摄


课后延时服务——

孩子放学时间早,家长下班时间晚,两者之间的“时间差”令人尴尬又心烦。广州推行“5+2”课后服务模式,正常上课日周一到周五都开展,每天一般不少于2个小时,其中至少安排1小时的基本托管,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 

根据当地实际,广州“接地气”出台规定:实行弹性离校,对于确有困难在18:30以后仍需留校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基本托管,部分学校还能延时到19:00。 

拓展内容保需求——

下午托管时间延长,在校时间更多了,如何让学生“愿留学校”之外还“乐留学校”?把托管课程做到多样化和高质量!

优化校内课后服务,广州构建涵盖学业巩固、学科拓展、综合实践、素质提升等内容的“5+2”课后服务体系。各区普遍建立第三方社会机构引进和动态管理机制,丰富课后服务资源,提供多元化的课程清单供学生选择。


黄埔区荔园小学的学生在上木工课。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天河区新元小学的学生在上乒乓球课。信息时报记者 陈引 摄

创新课后服务模式——

番禺区在全市率先试行“互联网+”平台化管理服务模式,开发出家长端、学校端、政府端等系统平台,对整个课后服务进行流程化、标准化的实施和把控。“家”可线上报名缴费、选餐选课、反馈意见;“校”可高效调配资源和管理,了解家长评价;“政”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加强全局监测,促进高效管理,实现资源调配、价格标准、监管评价“三个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