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首发
2021-11-26 17:57:36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穗社科)26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举办近代沙面与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研讨会暨《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首发式。围绕沙面历史文化脉络梳理、沙面近代建筑群研究和沙面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研究课题,有关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

市社科院举办近代沙面与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研讨会。通讯员供图

聚焦沙面深挖广州历史文化资源

据了解,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持推进《西方文献中的近代广州》大型译丛项目,近期出版《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一书,并发布《近代沙面历史文化研究》课题报告。通过聚焦沙面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深入挖掘广州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近代以来广州的城市发展脉络,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扎实有力的历史文化支撑和对策思路。   

《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由近代沙面英租界工部局主席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撰写。作者用大事记的形式,记载了沙面自1859年成为英法租界区起至1938年广州沦陷前的发展历程,并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了1938年9月28日至10月29日广州沦陷前后发生的历史细节,呈现了近代沙面一段特殊的历史及日常生活,为沙面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资源。

《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首发。通讯员供图

研讨沙面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研讨会上,《沙面要事日记》译者、市科学技术局平台基地处处长麦胜文作了“《沙面要事日记》翻译的前后过程”的主题发言,分享了翻译此书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并讲述了通过历史图像和外文文献挖掘广州历史故事的重要价值。麦胜文说,2008年一次偶然机会,他接触到两本描述沙面八十年发展历程的珍贵图书:英国人哈罗德·思特普尔斯-史密斯先生于1938年编著的《沙面发展要事日记(1859—1938年)》和《广州弃守前后沙面要事日记(1938年9月28日至1938年10月29日)》,“为我深入认识沙面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他利用当年公开发行的书籍、报刊和地图等印刷品,以及友人珍藏的日记和信函等私人文字记录,研究解读了这些珍贵历史图像背后鲜为人知的沙面故事,“无论是图像还是文字,充足的研究资料令我对沙面情有独钟”。在多方鼓励和帮助下,他花了近五年业余时间将这两本书翻译成中文,并合编为《沙面要事日记(1849—1938)》。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彭长歆教授以“近代广州沙面的西方建筑史及事务所”为主题,介绍了英国建筑师丹备及其丹备洋行沙面分行,澳大利亚建筑师帕内和美国建筑师伯捷及其合组开办的治平洋行。彭长歆认为,正是由于西方建筑师的入驻,广州沙面的建设保持了较高的艺术及技术水准,在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的同时,使广州在建筑学领域保持了堪称骄傲的荣誉。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吴庆洲教授作了“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的主题发言,回顾了近代沙面的起源与规划建设,用精彩的历史图片介绍了沙面新古典式建筑、折衷主义式(新巴洛克式)建筑、劵廊式建筑和仿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征,呈现了沙面建筑群无与伦比的光彩。

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杨永炎博士后作了“近代沙面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的主题发言,从近代沙面的历史沿革、组织机构与制度、规划与建设、建筑文化、经济活动等方面,介绍了近代沙面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杨永炎指出,沙面由近代以来不同阶段的历史活动不断累积而成,是“层累地造成”的历史空间和“汇聚地造成”的人文空间。历史研究所陈贵明博士作了“沙面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的主题发言,从全面系统保护和展现沙面的生命史、精心设计沙面环游线路、制作沙面历史文化普及读本、加强沙面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等方面,对沙面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提出了对策建议。

研讨会后举行了赠书仪式, 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杨再高、历史研究所所长王美怡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向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和广州博物馆赠送了《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

市社科院向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和广州博物馆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