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考重器“实验6”科考船从广州首航
2021-09-06 18:58:42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徐晓璐)9月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实验6”综合科学考察船从广州新洲码头起锚,开启首次航行。据悉,此次首航将赴珠江口-南海北部海域执行多学科综合观测重要科学任务,为揭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调控机理、涡旋多尺度动力过程与环境效应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强化观测支持。

“实验6”综合科学考察船从新洲码头起航。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实验6”首航具有划时代意义

中科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陈广浩指出,“实验6”科考船作为国家发改委立项建造的海上探测试验平台,是我国重要的海上开放共享平台。国际先进的新型海上移动实验室和监测探测装备,可为南海及其岛礁国土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服务国家经略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平台支撑。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长(法定代表人)龙丽娟代表南海海洋所,向首席科学家授旗并宣布“实验6”首航起航。她表示,“实验6”首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南海所海洋科考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将载入南海海洋所发展史册”。

首航科考队伍共60人

据了解,本科考航次由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支持。科考队伍共60人,将在首席科学家杜岩研究员的带领下,围绕高强度扰动下大湾区及邻近海域在珠江径流及中尺度涡影响下的水文动力、物质输运及其生态响应过程开展研究。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长杜岩表示,本航次将使用“实验6”配备的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深水多频单波束回声测深仪、浅水多波束测深系统等高技术装备,在珠江口-南海北部海域开展多学科综合观测,执行涵盖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生态学等11项科考任务,在不同深度断面上,获取珍贵的水体、底质样品和数据。

“实验6”科考船是国家发改委立项的科教基础设施,是中国科学院“十三五”首个获批并第一个提前完工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具备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观测能力,技术水平和考察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目前国内中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白,成为我国3000吨级深海远洋科学考察的主力船舶之一。

“实验6”:国家海洋科考重器科考能力突出

“实验6”综合科学考察船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担。总投资5.175亿元,设计总吨3990,总长90.6米,型宽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5.5节,续航力为12000海里,定员60人,自持力60天。

“实验6”是一艘采用国际最先进设计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种用途船舶,探测手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具备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观测能力,既突出地球物理专业调查功能,又能满足物理海洋、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等多学科综合考察需求;既能开展近海浅水区、大陆架、岛礁区的科学考察活动,又能在深海大洋极端环境进行全海深的探测和取样;配置学科齐全的现代化船载实验室,能现场进行多学科样品处理与分析,并实现与陆基实验室同步数据传输。

投入使用后,将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提供又一个先进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探测装备的技术试验平台,成为我国南海及其邻近大洋科学考察的主力科考船之一。

“实验6”综合科学考察船建造重要时间节点:

2018年 3月21日,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

2018年4月5日,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通过由中科院组织的专家评审;

2018年4月8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签订设计合同;

2018年5月16日,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通过国家发改委的评审;

2018年6月14日,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核定项目总投资51750万元;

2018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签订建造合同;

2018年11月16日,正式开工建造;

2019年11月18日,上船台;

2020年3月19日,船体基本搭载成形,主船体全部贯通;

2020年7月18日,下水暨命名;

2020年11月10日,出海试航;

2020年11月19日,顺利返航;

2020年12月18日,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