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海清音——区君虹、区宏山修复斫制古琴展”开展
2021-04-02 12:11:35

信息时报讯(记者 冯钰)2021年4月2日上午,“岭海清音——区君虹、区宏山修复斫制古琴展”开幕式在广州陈家祠隆重举行。本次展览主办单位为广东工艺美术博物馆、岭南天虹琴馆主办,支持单位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乐器协会器乐文化专业委员会、北京乐器学会。

广东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黄海妍馆长代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接受区君虹先生和区宏山先生捐赠的“古木春晓”古琴。请区君虹先生和区宏山先生接受黄海妍馆长颁发的收藏证书。区宏山先生介绍了“古木春晓”琴的特色。

黄海妍馆长和区君虹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广东省文旅厅非遗处洪文波二级调研员、广州市文广旅局非遗处钟茜处长、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黄海妍馆长站在一张古琴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蓝海红副主任、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黄艳副主任、岭南古琴广东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区君虹先生站在另一张古琴前,共同从上到下滚动拨响古琴的七根琴弦,为本次展览剪彩。

本次展览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看岭南古祠 赏风雅古琴

本次展览设在岭南著名古建筑陈家祠中,在历史悠久、雕梁画栋的古祠内,一张张古琴泛着沉静的岁月光影,古祠与古琴,这岭南两大文化瑰宝联珠合璧、交相辉映。岭南地区有着源远流长的古琴文化传统,从宋至今在岭南大地上世代传承,历史上名家辈出,影响深远。本次展览展出的是“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区君虹、“古琴艺术(岭南派)”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区宏山修复、斫制的古琴。展览共分三大部分:

一是传世之珍——区君虹修复明清古琴。包括亚绿绮(明代)、鸾铃(清代)、风雷吼(清代)、云和(清代)。

二是风雅之制——区君虹、区宏山斫制古琴(1970-2020年)。包括区君虹斫制古琴:灵芝、鹤舞长虹、古木、天虹、烟外飞虹、闲云、古竹、梦清风、天风、祥虹、疏桐伴月、空谷;区宏山斫制古琴:山林泉、金丝桐、玉枕、剑阙、竹节、古木春晓。

三是斫琴之道——古琴斫制流程与工具。将斫琴流程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1.选材,2.定形制,3.挖槽腹,4.开底板,5.合琴,6.镶配件,7.髹底漆,8.裱夏布,9.髹底灰,10.髹细灰,11.推面漆,12.装弦,13.篆刻琴铭。

(二)瑶琴无俗韵 一曲数千年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有三千年以上历史,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通过文字图片、20多张古琴实物、斫琴工艺制作现场演示、古琴修复斫制技艺讨论等形式,生动再现岭南古琴文化艺术的魅力。

本次展览不仅可以让观众一睹明清传世古琴的风采,同时还可欣赏到一场高雅的艺术盛宴,在陈家祠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有一场古琴演奏体验会,观众可参与古琴演奏体验活动,品瑶琴清韵,赏岭南琴风。

古琴流传至今,形成诸多流派,岭南古琴自成一派。近代岭南派代表人物为郑健侯、杨新伦。现代岭南派古琴名家、斫琴家区君虹,出生于中医世家,精通岐黄,兼擅古琴、书法、武术,师从杨新伦学琴数十载,继承了杨新伦古琴与武术兼修的“剑胆琴心”艺术风格,并与杨老师共同开创了当代岭南古琴斫制和传世老琴修复之先河。区君虹集古琴演奏、修复、斫制技艺于一身,并将书法篆刻、太极拳剑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相融合,传承和发展了岭南派古琴艺术,其性情恬淡超逸,志趣洒然出尘,以古澹清和的琴风见称于世,以善修传世老琴、精于斫制良琴而独步岭南琴坛。现为中国乐器学会古琴研究会顾问、“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广州文化100双手”之古琴修复、制作能手。

区君虹之子区宏山,自幼随父亲区君虹学习古琴弹奏、修复、斫制技艺,是“古琴艺术(岭南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乐器学会古琴研究会理事、岭南天虹琴馆馆长,是新一代岭南古琴艺术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三)明琴“亚绿绮”修复 胜似古美人复活

本次展览展出区君虹修复亚绿绮(明代)、鸾铃(清代)、风雷吼(清代)、云和(清代)等传世古琴,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一张明代古琴“亚绿绮”,制于明朝洪武甲寅年(公元一三七四年),至今已历六百多个春秋。2002年初,区君虹为一位收藏家修复了一张破旧的清代古琴,妙手回春修旧如旧。收藏家十分满意,于是将一把破损得没有琴头,只剩两片烂板,见者都认为修复无望的残琴送给区君虹。区君虹从琴板的断纹、木质、琴款断定,这是一张珍贵的明代传世古琴,纳音两旁用墨倒书琴铭,一边用寸方唐隶书:“皇明洪武甲寅春月镜湖居士 杜制”。另一边是小一倍的楷书:“大清光绪丙午年达山寄吾庐畏斋潘重修”。琴底以金漆题字“亚绿绮”,相传汉代著名琴人司马相如所用的一张琴名为“绿绮”,可见明代制此琴者心气之高。“亚绿绮”经历了六百三十多年的沧桑,损坏程度令人不忍卒睹,没有琴头,底面分离,面板驼弓,琴尾爆裂剥落。面对两片残旧琴板,如何使它还魂回天,区君虹深思熟虑,日夜琢磨。经过两个多月的苦心钻研,他将平生所学、所思、所悟尽注琴中,终于使“亚绿绮”复生。

已故古琴家谢澧,当时闻讯赴区府亲睹“亚绿绮”,喜不自禁写下观感: “亚绿绮”如落在普通收藏家手中,只是朽木二片,落在普通琴人手中自己无力修复,委托一般木工又不放心,仍是朽木二片;又如落在一般斫琴人手中,回天乏术,还不如二片朽木有望有朝一日名花得主,如今“亚绿绮”有缘遇见区君虹,琴得其主。区君虹获此良琴,起死回生,真正各得其所……“亚绿绮”修复,琴体冰肌玉骨,美轮美奂,胜似古美人复活,琴音又复古雅圆润,散泛拨弹无不可人,修得如此完美,实在难能可贵,令人啧啧称奇……

(四)独创“古木琴”制式 前无古人的高雅艺术珍品

区君虹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拜岭南派古琴大师杨新伦先生为师,学习古琴弹奏、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剑,并随杨新伦先生共同开创了岭南古琴修复、斫制的先河。制作一张高品质古琴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有上百道繁复的工序。几十年间,他独创出古木式、竹节式,闲云式、青石式等制式,成为岭南派独有的古琴制式,其中,“古木”琴更成为了被当代古琴业界广泛模仿的制式,该琴用一段百年风霜剥蚀的良材斫制,舍弃了人为的对称线条、匠心独运、顺应材形、尽留旧迹,木纹结节如龙鳞、如霞彩、气度非凡;琴面弦区用传统的鹿角霜混合纯大漆灰胎髹涂,深中浅颜色自然调和。琴底不规则长方形的龙池、凤沼和方形雁足与琴形十分协调,琴头和琴尾均裸露原始木纹机理。区君虹先生用章法跌宕、笔法洒脱的行草刻记与琴底。

2004年,故宫古琴鉴定家郑珉中先生在《收藏家》杂志上撰文评价道:“广东的岭南派古琴大师杨新伦先生弟子区君虹先生,研制古琴近三十年,探索出能发古音的原理,为岭南制造了一批精美的古琴。其最得意之作是就一段古木制成一张琴材半裸露的古琴,识者谓其发音苍古清澹,形制超凡脱俗,是前无古人的高雅艺术珍品。”

区君虹的师兄、已故的广东省古琴研究会会长谢导秀先生曾如此评价他:“早在文革后期,区君虹便师从岭南琴派一代宗师杨新伦先生学习古琴弹奏和制作,为杨先生抢修了不少旧藏珍琴,近年来又制作出较高水平的新琴、填补了岭南琴史上斫琴的空白。近年来也招收门生传习琴艺,为使岭南古琴后继有人作出了一份努力。区君虹作为杨新伦先生入室弟子之一,三十年来,尽管默默无闻,但他还是把当年所学知识坚持了下来,确实难能可贵。”

(五)展示岭南古琴代表作 演示斫琴工艺制作技术

古琴之制,自古就被视为有一定哲学意蕴的文化行为、艺术创造。历代名琴的制作多有文人高士参与,传世古琴多为蕴含士人精神风骨的艺术珍品。本次展出区君虹斫制的12张古琴:灵芝、鹤舞长虹、古木、天虹、烟外飞虹、闲云、古竹、梦清风、天风、祥虹、疏桐伴月、空谷,每张琴都是精品,且各有其超凡脱俗之特点,但都体现了区君虹将古琴斫制技艺与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相融合的高超艺术水准,可以说代表了当代岭南古琴制作的最高水平。

本次展出的区宏山斫制的6张古琴:山林泉、金丝桐、玉枕、剑阙、竹节、古木春晓,从中可见,他继承了家传古琴斫制技艺,创新了“金漆漆面”、“堆漆漆面”等工艺,创制了“剑阙”、“扁舟”、“如意”等古琴新制式,成为新一代岭南古琴艺术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本次展览中还有古琴制作流程及工具展示,在开幕式现场有斫琴工艺制作演示和古琴演奏体验活动,主办方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引导青少年了解古琴文化,为人们开启一扇了解岭南古琴文化的窗口,让广大市民可以近距离感受这一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底蕴和经久的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