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达非遗微现场,首档非遗创作5G直播活动来了
2021-03-25 21:05:49

信息时报讯(记者 陈川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3月25日,由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与广州联通共同打造的首档非遗创作5G直播活动——“5G,直达非遗微现场”,通过5G+4K、5G+多视角等新直播技术,带领观众走进多位传承人创作现场,“微距离、零延时”领略非遗作品诞生过程,这是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记录我们的新时代——广州非遗新作品宣传展示活动”主海报(横版)。通讯员供图

传承人用四个“致敬”记录伟大时代

2020年10月,以公开向社会征集100个非遗新作品为标志,“记录我们的新时代——广州非遗新作品宣传展示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广州市各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办。活动通过新作品征集、创作过程记录、展览展演、党建研学、发布报告等多种形式,展现新时代广州非遗的发展活力,通过非遗作品记录伟大新时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据悉,此次征集的非遗百件新作品将于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始在广州塔集中展出,并于6月至8月间以展览和研学活动为依托,开展红色党建活动。届时,观众可一睹这些新作风采。

从百件新作品的创作内容来看,可分为“致敬英雄”“致敬城市”“致敬传统”“致敬未来”四大部分。“致敬英雄”旨在讴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当中除了可以看到大家耳熟能详的革命英雄,还能看到抗疫医护人员等“平凡人中的英雄”。

主办方介绍,本次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广州非遗新作品创作,主要特点有“三新”。一是作品新,均为2020年以来创作的新作品,体现出广州非遗最近几年在理念、技艺等方面的新突破,以及非遗与其他领域跨界合作的新成果。

二是立意新,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等题材成为焦点,尤其红色文化主题体现得相当突出,如正在创作中的通草画《中共三大之春园故事》、绣画《春天的阳光》、榄雕《红船》等都是反映红色题材的佳作。

三是形态新,本次活动的征集作品涵盖了实物、表演、研学、影视动漫等多种形态,是对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多元化尝试。以古琴为例,既有陈一民、刘笔华等斫琴名家的新作,也有抚琴名手谢东笑新创的《木棉谣》琴曲,还有陈是强基于名曲《阳关三叠》创作的“琴景剧”,以及星海音乐学院“岭南的声音”团队带来的沉浸式音乐会。

广州榄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汉军在创作榄雕作品《红船》。通讯员供图

媒体齐上阵,全面记录创作故事

此次宣传展示活动“展示”与“记录”并重。除了举办“记录我们的新时代”非遗新作品展览,3月-6月期间,将通过多种形式,持续展开对部分新作品创作过程的记录和宣传。记录内容包括新作品创作动态过程和创作思路、观念等,带领大家走进传承人工作室,走近创作团队的创作一线。采用媒体跟踪采访记录、系列创作直播、创作者自行记录结合的方式。相关文图、音视频内容将通过电视节目、报刊专栏、短视频、创作直播、公众号、微博等大众传媒和自媒体传播,形成“非遗记录新时代”系列创作直播、系列媒体报道、自媒体记录专区等。

此外,为号召传承人群自发开展对新时代的记录,主办方还将设立自媒体记录专区,在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发起“非遗记录新时代”的话题,让更多的创作过程呈现出来。

《广州非遗传承发展报告》将发布

本次展示宣传活动还将推出《非遗见证新时代:广州市非遗传承发展报告(2021)》。该报告由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和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完成。按照编撰方案,报告将由总报告、各区专题报告、热点分析、大事记等几部分构成,计划在2021年7月完成并发布。

该《发展报告》是广州发布《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后,又一次对非遗领域进行阶段性整理和总结的系统工程。报告将总体阐述新时代背景下广州非遗保护的特点、趋势、经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和措施。突出新时代广州非遗保护的新特点、新经验和新趋势,注重广州实践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的示范性、代表性。报告并结合其他地区的实践,为广州非遗工作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具可行性的相应对策,此外还将对未来非遗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向等展开探讨和预研。

此外,《发展报告》会重点展现广州各区在非遗传承发展方面的个性化探索,为11个区各设一个专题,并选择数项最能体现广州特色且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保护案例,进行重点分析,如非遗进校园、传承人能力建设、非遗创新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