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点赞的伟大精神 | 两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
2021-03-15 10:21:14

长征精神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长征和长征精神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赴贵州考察时表示,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位于江西赣州的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也是伟大长征精神的发源地。80多年过去了,于都依然流传着红军的故事,回荡着红军的歌曲,红色基因、长征精神在这里被一代代接续传承,历久弥新。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准备实施战略转移。

于都地处中央苏区西南角,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大后方,政治、物质条件都很好。据史料记载,当时红军主力大都在兴国、宁都、石城、长汀一带作战,于都相对周边县稻米充足,同时人口众多,可从人力、物力方面给红军以足够的补充。因此,红军的最终突围转移地点选在了于都。截至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陆续抵达了于都县城,开始渡河。

8.6万红军星夜渡河 

于都人民捐门板捐寿材架设浮桥

据红军回忆录记载,10月的于都河处于枯水期,河宽600多米,平均水深为1米~3米,当时河面上没有桥,大部队要过河必须架设浮桥,这就需要大量的木材。

这是习近平眺望过的于都县城东门渡口。当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和中央直属机关就是从这个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此地也被称为“长征第一渡口”。(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为了帮助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将家中的门板、木料、马灯、绳索等都捐献出来,同时调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

当时有一位年逾古稀的曾大爷,将家中所有的木材捐献完后,又亲自将自己的寿材板拿出来架桥。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得知此事后,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为了不被国民党军队发现,红军战士每天下午5:30开始搭建浮桥,利用晚上通宵渡河,次日早晨6:30之前再把浮桥拆掉隐藏起来。据记载,当时有位叫李声仁的渔民和其父兄等人,摇着十几条渔船,连续三天晚上运送红军过河。

短短4天时间,在34万于都人民的支援和配合下,8.6万余人悄无声息地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瞩目的长征。而国民党军队对此却毫无察觉,直到10月22日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敌人才明白红军已经向西南方向突围而去。

红军渡河不久,国民党军队就占领了于都,并开始疯狂地搜捕李声仁等运送红军过河的船工。为了躲避抓捕,船工们只好隐姓埋名,远走他乡。

碑座上的三幅巨型浮雕,分别以“集结于都”“渡河出发”“倾情奉献”为主题。(央视记者张晓鹏 拍摄)


于都人民为红军贡献的不仅仅是物力,更多的是人力。据了解,从1928年开始到长征前夕,先后有6.8万多名于都人参加了红军,当时于都县的人口才30多万,这意味着每5个于都人中就有1个人参加了红军。

于都“长征源”合唱团首任团长袁尚贵的外公也是一名红军,但他只见过外公的照片,对外公的了解也仅来自舅舅讲的故事中。袁尚贵说,外公参军后只回过一次家,却连晚饭也顾不上吃,外婆连忙把仅有的鸡蛋塞给了外公,他就匆匆上路了,从此再也没能回家。“小时候,我不太能理解外公为什么急到连好不容易团聚的晚饭也没有吃,现在明白正是这千千万万人的舍得,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不舍,身为红军后代,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一双“走”过长征路的草鞋

述说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为了国家,无数红军战士离开了自己的家人,义无反顾地走上长征之路,毫不退缩,一路向前。这条路是红军最艰难的道路,同样也是红军亲人最艰难的路,他们用爱和期待、坚守和付出共同夯实了这条意义非凡的道路。

在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有一双特别的草鞋,绑在鞋尖上的红心绣球已经褪了颜色,精心编制的鞋底、鞋面都有了磨损,可它却承载了一个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编织这双草鞋的姑娘叫春秀,捐赠这双草鞋的红军战士叫谢志坚。于都河畔转移的那一刻,是他们生命中最后相视的几分钟。转身的那一刻,陪伴谢志坚的是一双草鞋和铭记一生的爱,陪伴春秀的是漫漫的等待和藏在心底的爱。

长征途中,谢志坚一直贴身带着这双草鞋,却只穿了两次。一次是在红军巧渡金沙江时,这次渡江让他想起于都河边乡亲们十送红军的场景,人群中似乎有春秀的身影。另外一次是在强渡大渡河时,当时危机重重,他想着如果牺牲了,就让这双鞋陪着他一起。

带着这双鞋,谢志坚走过枪林弹雨,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后来因为生了一场重病,他留在千里之外的甘肃养病,没有跟着大部队回到家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带着这双鞋回到于都寻找春秀,见到的却只有一座墓碑。原来,在红军出发长征后不久,春秀就被国民党军队杀害了。在春秀的墓前,谢志坚掏出那双珍藏的草鞋,老泪纵横。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展出的草鞋地图。来源:央视新闻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馆长张德美得知此事,便上门恳请谢志坚将这双鞋捐赠给纪念馆。最终,谢志坚在草鞋上绑上一对红心绣球,依依不舍地捐给了纪念馆。此后,谢志坚就成了纪念馆的常客,即便在年迈重病的日子里,他还让儿孙搀扶着来到纪念馆看看那双鞋。

红军后人唱响长征歌曲

“这也是我的‘新长征’”

在于都,像这样的与红军、与长征有关的故事还有很多,直到今天仍然在被当地人不断传颂。在于都,走在大街小巷,与长征有关的红色元素也到处可见,遍布道路、桥梁、广场、公园……

“大家都认为,作为长征出发地是于都的一种光荣,这也是于都人发自内心的一种传承。”袁尚贵说,当年于都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人入伍,于都人与红军有着深深的牵绊,所以想通过各种方式来纪念长征。

2010年11月,袁尚贵参与发起成立了于都“长征源”合唱团,并担任首任团长。志愿参加合唱团的成员大多是当地的红军后代,唱的也都是红军的歌、长征的歌。

“我们希望通过歌声告诉更多的年轻人,红色基因就在身边,长征精神无处不在。”袁尚贵说,除了在于都当地,合唱团还会去红军长征经过的各个地方进行义务演出,合唱团不仅仅是在唱歌,也是在传播长征精神,要用歌声作为桥梁和纽带,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军、了解长征。

2019年5月20日,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袁尚贵作为红军后代和红军烈士家属代表之一,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袁尚贵向总书记报告说,合唱团的目标是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完成《长征组歌》义务演出500场以上。

袁尚贵告诉记者,截至2021年3月7日,合唱团已经演出了469场,“有了信念,500场演出一定会高质量完成的。”

与此同时,作为当地“长征源宣讲团”的一名成员,袁尚贵还有一个新目标,就是在党的一百周年生日前自己要努力完成100场长征文化主题宣讲,“从2019年5月开始,到现在已经宣讲了87场,我要继续努力,这也是我的‘新长征’”。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表示,在漫漫长征途中,红军将士跨越了近百条江河,攀越了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红军将士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以常人不可想象的勇气和毅力,与大自然进行了一次次较量,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着红军将士在长征中英勇奋战。国民党调集上百万军队进行围追堵截,企图置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于死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没有被吓倒,他们坚持革命理想信念,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穿插迂回,斩关夺隘,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鏖战独树镇、伏击袁家沟口、激战嘉陵江、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抢渡普渡河,纵横湘鄂川黔滇等10余个省,进行重要战役战斗600余次,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着红军将士不怕流血牺牲,奋力夺取长征的胜利。长征路上,一批批战士倒下了,后面的红军战士又义无反顾地冲上去。是什么力量在激励、推动他们?是理想与信念的神奇力量在激励他们奋斗、前进,他们凭着永远跟共产党走、甘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英勇奋战,直至迎来长征的胜利。长征的胜利是无数红军将士流血牺牲换来的,他们用鲜血与生命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着红军将士不畏艰难困苦,征服和战胜无数自然险阻,经受了饥寒伤病的种种磨难。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经过的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经过长途跋涉和连续作战的红军指战员疲惫不堪、缺衣少粮,但他们凭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征服了各种艰难险阻。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风雨如磐不动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我们要努力学习党的革命理论,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整理/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谢绮珊

温馨提示:

3月下旬,广州日报将在广州市区融媒体平台新花城客户端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跟着总书记学党史·学习排位赛”有奖答题活动,今日习题也会收进题库中。

各位学习达人,看完报道别忘了做做题目温故而知新喔!

点击这里(在手机端)

或下方图片

完成课堂练习题

策划:杨清蒲、周成华、林明

执行:赵东方、余靖

内容统筹:张毓、汤新颖、王晨阳、徐梅花

设计统筹:王晨阳

视频来源:采访者提供,部分素材据新华社、央视新闻、学习强国

视频剪辑:刘宇

海报设计:谭惠兰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庆辉(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