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友在线答青年提问,欧阳娜娜“追星成功”
2021-02-02 15:52:52

信息时报讯(记者 黄文浩)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2021特别项目,近日在网上圆满结束。身在美国波士顿的2017-2020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和身处中国广州的YMCG艺术委员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广州交响乐团与青年音乐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越洋连线、隔空对话,探索音乐的力量和想象力的边际。当晚节目通过十几个平台共同进行网络直播,共获得过百万人次的关注。

余隆执棒“网络音乐会”。

从排练厅到琴房,用音乐阐释YMCG活动精神

本次特别项目由三个部分构成:“网络音乐会”、“与友友一起在琴房”以及“国际连线:大师对话——和谐与平衡”,每个部分互相连结,探讨内容的选取也可谓用心良苦。网络音乐会在由广州交响乐团排练大厅变身的演播室举行,由余隆执棒广州交响乐团,青年小提琴家苏千寻和青年钢琴家王雅伦加盟。演出以一曲《良宵》拉开帷幕,作为岁末年初这次YMCG相聚的写照;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向乐圣贝多芬250周年纪念之年告别,同时也彰显出音乐周对合作与聆听的追求;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融合多元文化的影响,昭示未来音乐的方向,和贝多芬作品同台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马友友在他的琴房中,以圣-桑《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片段和笙演奏家吴彤合演的《檐头雨》,阐述音乐以何种心理与生理的机制实现以心会心,推己及人,堪谓弦外有意。马友友如此描述:“《天鹅》的音乐正如天鹅的美态,一派岁月静好。可是,天鹅在水下的掌蹼奋力向前,不舍片刻的努力;演奏家左手揉弦,右手运弓,严丝密缝的配合,却是鲜少有人注意到。”

年轻人问音乐、科技、人类……马友友这么说

特别项目的第三部分,是马友友、余隆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职业背景的年轻人代表的对话。用余隆的话说,这是一次“家人聚会般的畅谈”。当晚有多位曾经参与之前几届YMCG,甚至曾经和马友友同台演出的学员来到现场,参加这次别开生面的探讨。如连续参与四届音乐周、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滕飞问:假如音乐家失去舞台,还能怎样回馈社会?马友友回答:“我昨天透过会议软件为圣迭戈一家医院的人们演奏,还随着镜头到达病房用音乐和人们互动。如果你觉得这样还不够,那么想想那些曾经给予你温饱,给予你关爱的人们,你是否怀有感恩之心?那么你就会得到你的答案。”

马友友贡献网课首秀。

音乐周志愿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修读历史学的陆衍霖提问:“人文学科和音乐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之于社会有何种意义?”马友友的答案是:“我们仰望苍穹,深感人类渺小;我们俯察山川,慨叹造化神秀;我们窥探内心,惟愿叩问探索。科学、艺术、人文之于天、地、人,都很年轻。人们发明学科、研究,是为了探索苦短人生的最大可能。”

马友友校友、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及物理系毕业生李江也提出自己的疑惑:“科技如何令人回归人性?”马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告诉我一朵花是什么颜色,或者你也可以为它写一首诗。世上可能没有中立的算法,但好的文学、音乐作品,其蕴含维度的丰富,足以令人完备地理解这个世界。”

欧阳娜娜现场演奏。

青年大提琴演奏家、音乐唱作人欧阳娜娜搭档广州交响乐团青年弦乐四重奏组合,现场演绎了柴可夫斯基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章“如歌的行板”。在偶像马友友面前拉琴的欧阳娜娜还自曝,小时候曾经在看完马友友演奏会后到车库“堵”友友。在交流环节,欧阳娜娜则向友友提出两个天马行空的话题:“若时间倒流回到20岁,您会有怎样的人生思考?您觉得大提琴是否有性别?”

欧阳娜娜向马友友提问。

年轻人问得坦率,大师也回应得真诚:“若回到20岁,我会为环境的变化深感忧虑。我会希望得到长辈的承诺,关注周遭环境的变化,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我,也为我的下一代;大提琴非男非女,可男可女,可以幻化无穷,但需要你以想象力为其赋予独一无二的生命。”

马友友打趣说,他的想象力和深刻源于他“不太把自己当一回事”。换句话说,他总是保持开放、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对年轻人尤其如此。余隆则说道:“必须承认我在年轻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思想的活跃,交流沟通的碰撞,带来全新概念的世界。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永远是后浪在推前浪。在挑战前辈的基础上,创造新生的事物。YMCG就是提供这样的空间,让人们看到年轻人的活力和想法。”

(广州交响乐团供图,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