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探路校招 一生一策纾忧解困
2020-12-03 12:13:38

在2020年,广州高校应届毕业生基本如愿找到“婆家”,高校特色专业依靠产教融合让就业坚挺。然而,对2021届的毕业生来说,就业环境依然严峻。如何迎难而上,破解困局?据悉,广州市属各高校多管齐下,着力打造云指导、云就业等精准化就业服务矩阵,有效引导学生正确择业,助力毕业生就业。

此外,多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建议,大学生应改变“慢就业”等观念,抱着积极的心态拥抱社会;同时,社会各方应凝聚合力为大学生就业解困。

文/信息时报记者 徐珊珊 实习生 马若冰

图/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陈文杰 叶伟报

学子积极参加招聘会寻求就业机会。

招聘单位对毕业生进行面试。

广东省教育培训及文科类专场招聘会设立直播间。

毕业生在番禺人才市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咨询。

现状

多元择业的一代:考研二战、“慢就业”等待

去年考研失利后,2020届毕业生赵杰选择了找工作。但对于因备考错过了校招黄金期的赵杰来说,找工作显得不是那么容易。在线上招聘平台接连投了6份简历后,他依然没有收到任何回复。相比一些频繁穿梭于腾讯会议、企业微信、钉钉等平台面试的2021届毕业生,赵杰对求职无果表现坦然。“不是太着急,尤其广东有择业期政策,还可以再观望下,等待最佳的就业时机。”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也是不少高校负责人口中的“慢就业”:这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似乎在寻找机会,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而这部分毕业生一般生活压力不大,父母的观念比较开明,支持孩子进行进修、考研或考察就业市场。

无独有偶,今年不少企业,也发现见习生有这样的现象:工作时无法全心全意,因为与工作相比,学生还有考研的退路。在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高校,近年考研的人数直线上升。“我们今年学校本科毕业生1736名,报名考研的占了70%以上,录取为752人,也占到了43%,所以我们考研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广州医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考研本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方式,然而在部分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看来,若考研失败后重新寻找岗位,从就业时间来说已错过春招等大规模招聘的时机和一批优质岗位,部分毕业生在5、6月份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便又坚定踏上考研的路,也就是大家戏称的“二战”。这样,考研、出国、等待等因素便客观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和学校就业率的提升。

那么,对于2021届毕业生来说,应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记者获悉,不少高校已提前“动”起来,为明年毕业生尽早进行辅导和规划。从今年的情况来说,至少可以归纳出一些可行路径:如参加线上线下招聘会、找就业中心解决心理困惑、找学院和导师推荐、做好职业规划改变观念调整期望。

应对

招聘

百场线上线下招聘会总有一款适合你

王国斌是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0届铁道运营专业的一名学生。疫情期间,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线上面试。王国斌礼貌、诚恳的回答获得了面试官的一致赞扬。

在校期间,王国斌参加了车站站务员、售票员,春运列车乘务员等实训工作,对铁路工作岗位有深入了解,日常实践中结合所学专业课程知识,掌握了线路车站、调度行车、旅客乘降等繁杂的运营关系,还通过各种客运、接发列车等比赛,检验专业技能。

丰富的实践经历使得他在面试时多了几分底气并成功拿到offer。“即便是疫情期间,学校也组织了网上招聘会、视频面试,视频面试不像在现场面试那么紧张,发挥更好。”王国斌认为,疫情对毕业生来说既是“危”也是“机”,毕业生应该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疫情期间,线下招聘会带入“冰河时期”,广州市属各高校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路无接触校招。“对企业来说,市场需求不是没有了,很多转移到了线上,相应的岗位需求也上了网。”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疫情期间,番职院主动作为、多点布局,搭建供需平台,深挖就业岗位,较早实施了“云招聘”。学院利用微信、QQ、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向社会广泛介绍各专业特色和各学院毕业生优势,持续向准毕业生推送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开启“互联网+就业”新工作模式,保证网络招聘推荐不停歇。

截至目前,番职院已成功举办4场AI智能招聘会,累计进场企业近500家,提供近1.5万个岗位,得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高度认可。据介绍,该院利用人工智能面试官替代传统面试官,在初次面试环节完成对候选人的预沟通信息采集、初次面试预计结果评估工作。通过人工智能面试,候选人可以随时随地地进入面试,节约面试成本,提高学生与企业初次面试工作效率以及候选人到面率。

正是因为参加了几场云招聘,让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黄嘉佳及时将就业目标从设计师转到电商平台主播,并且顺利找到了工作。“开始很纠结,但是现在觉得很有必要,你要知道消费者心里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才能做好设计。”黄嘉佳说。据介绍,调整就业定位后,一家校友企业一口气从学校要走了15名毕业生。

事实上,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广州扩岗位、搭平台、拓渠道。来自权威数据显示,今年3月1日至10月27日,广州已连续241天举办各类线上线下“阳光就业”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共有参会企业1376家,提供招聘岗位5.79万个,网页点击量28.19万人次。今年以来,广州各区举办104场线上、线下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服务活动,参会企业4922家,提供岗位数94358个。

服务

就业指导从“面对面”转为“线对线”

“疫情期间,我们不能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如何将就业指导和服务送达每位学生就成了工作的关键。”广铁职院就业处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搭建求职“云招聘”双向选择平台外,各高校还纷纷加大就业信息的推送力度,为学生提供线上求职“云指导”“云服务”,例如了解清楚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就业意愿后,指导他们修改简历、参加线上宣讲。同时,还开展线上面试技巧指导,邀请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优秀学生代表等进行连线分享,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就业指导。

这既是响应国家“促就业、稳就业”的工作要求,更是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提供暖心服务。

“毕业后,档案去哪了?报到手续怎么办?面试紧张怎么克服?……”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刘老师及毕业班辅导员每天在线上回复同学们的各种求职问题,为学生提供在线就业攻略,引导学生调整就业心态,缓解焦虑情绪,确保每位毕业生顺利安全渡过求职期。“首次参与线上求职很紧张,向招聘单位投递简历,可是却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甚至有时候开始自我怀疑,后来我预约老师进行线上一对一咨询,经过老师的多次指导修改,我陆续参与了学校组织的7、8场线上招聘,后面再投递简历,也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反馈。”该校毕业生肖同学说。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说,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将“面对面”转为“线对线”,开展一对一指导,还搭建了校内“AI智能就业”平台。在平台上,用人单位可以发布招聘信息、举办线上专场招聘会和在线面试;学生可以减少寻找岗位的时间,获得与求职意向相匹配的职位信息推送。而学校则实现双向质量监控,一方面加强对平台用人单位和招聘信息的审核,确保信息真实有效,另一方面加强对毕业生电子简历的有效程度监控与指导。

帮扶

贫困毕业生“一生一策一导师”

“我是一名建档立卡的学生,进校后学校老师全面了解我家庭情况,将我评定为特别贫困学生,为我发放贫困助学金帮助完成学业,给予我生活学习莫大的扶持和帮助,现在我希望用所学知识,服务西部铁路建设,回报社会。”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0届毕业生王国斌说,得益于学校提供的就业帮扶工作,他已经顺利通过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面试。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湖北籍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广州市属各高校摸查他们在求职等方面的困难和需求,通过发放求职补贴、优先推荐工作等做法,努力为他们提供暖心的就业服务、线上就业帮扶。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对家庭困难毕业生“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142名毕业生成功申领2020年求职创业补贴。

广州航海学院制定托底计划,建立工作台账,党员干部带头,每人包干1-2名困难学生,做到一对一服务,及时推荐有效就业信息。目前,该校112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仅有2名未就业。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服务工作“不放假”,彻底摸清毕业生真实就业状态,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湖北籍毕业生、未摘帽贫困县生源毕业生等分类造册建立工作台账。采取“一生一策一导师”,做好教育引导,精准推荐岗位,做到“落实一个销账一个”。疫情期间,该校旅游商务学院一位湖北籍学生一直在老家,他的就业问题怎么办?老师引导学商务英语的他到当地一家培训机构顶岗实习,线上教英语。因表现良好,他已经收到了公司的签约意向。

建议

慢就业不是懒就业,等待也要主动规划

有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表示“慢就业”现象折射出青年一代的多元择业观,但应明确主动和被动的区别,若有明确规划,花一些时间积累和挑选,不断提升完善自我,未尝不可。若只是被动等待,甚至是以此作为“懒就业”“怕就业”的借口,那显然不值得提倡。

毕业生们应该清醒认识到,选择“慢就业”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经济负担,同时也容易和身边就业同学失去共同话题,难免会因此承担不小心理压力。应鼓励他们尽早树立起职业理想,形成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主动迎接挑战,千万不要因为“懒就业”而蹉跎了自己的大好时光。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专门对部分“慢就业”“懒就业”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就业指导和政策宣传,实行分类精准指导,引导他们调整心态、脚踏实地,鼓励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建立动态跟踪管理机制,及时做好后续服务。

推进大学生就业需多方合力突围

教育界人士认为,扎实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还须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和毕业生等多方合力突围。如政府应以经济发展促就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一方面,深入挖掘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用好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等优惠政策,支持毕业生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的方式真正实现多元化就业;另一方面,落实并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畅通就业渠道,引导更多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到现代农业、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就业创业。高校应转变办学理念,提供精准化就业服务。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应协同配合,助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对此,广州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相关负责人深有同感,以“择业期”政策为例,“政策很好,更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目前广东省内很多用人单位也能够认同,但个别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对此政策执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招聘单位查到毕业生在就业系统上有就业的痕迹,就不认定学生是应届生,在应聘资格审查时给予不通过。”该负责人呼吁,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宣传该政策,各地、各行业、各单位尽快落实文件要求,多方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