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国家级科研成果项目齐聚广州
2020-11-22 11:55:38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符烽)11月2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对接活动(广州分会场)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成功举办,18个国家级科研成果项目齐齐亮相广州。本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形式举行,吸引了超30.9万人次关注。

中国科学院大学吕科教授致辞。通讯员供图


广州着力构建“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 

本次对接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指导,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主办,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承办。活动旨在通过科技成果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精准对接,聚焦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与新材料等产业,吸引全国高端创新资源和优秀成果落户广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战略性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成果与评估处长谢焕瑛,冯勇、刘益宏,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王厚华,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林艺文等领导,18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科学家代表,省实验室,高新企业、技术转移机构、投资机构、风评机构、重大平台、孵化器、银行等数机构代表共130多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据广州市科技局副局长林艺文介绍,近年来,广州在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规律,着力构建“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冷泉装置、风洞装置、识海工程、细胞谱系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建生物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4家省实验室;引进建设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等十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广州将不断优化基础研究环境,进一步强化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林艺文表示,广州将吸引和集聚境内外优秀创新人才及团队,积极参与国家和省联合基金,不断提升广州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加大优秀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支持力度,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不断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大平台集聚优势,加快完善基础研究战略布局。

成果对接现场。通讯员供图

12个优秀成果现场路演推介

当天,现场聚集了1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其中12个优秀成果进行了项目路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杨进教授介绍了团队研发的海洋深水浅层钻井关键技术。该团队主要技术成果有:钻井参数与时间协同的深水浅层钻井设计技术、深水浅层安全高效钻井作业控制技术、高承载高效率深水浅层钻井关键装备等,据悉,该团队已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关键装备取得中国船级社、法国船级社认证,性能指标超越国际同类产品,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暨南大学教授、国家杰青关柏鸥介绍了团队研发的成果——高灵敏度、多通道、便携式光纤即时检测技术。该技术包含超敏感光纤倏逝场传感器、超敏感光纤传感器-单分子检测、多通道、便携式光纤POCT设备,着力发展更灵敏的生物传感技术,可将诊断窗口提前,提早进行干预。

中山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教授罗海彬推介了团队研发的成果——新冠肺炎应急药物双嘧达莫。药物可应用于抗血栓、肺纤维化和新冠肺炎病毒。经临床验证,双嘧达莫可改善重型患者凝血功能,2天治疗稳定吸收期,7天治疗明显好转。  

人工智能视觉系统芯片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研究员于双铭团队得研发的成果,该团队专注研发视觉芯片及视觉图像传感器,包括高速视觉传感器芯片、三维视觉传感器芯片、感存算集成智能视觉芯片、边缘型视觉处理芯片等。团队围绕视觉芯片关键技术开展研究,计划未来实现高速图像传感器、智能化处理器和感算一体视觉芯片的产业化,并开展下一代高光谱视觉芯片产业化。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吕科带来的研发成果是高分辨超声显微镜研制推广应用。该研发技术包括高精度超声数据采集装置、快速高精度自动对焦方法、超声数据图像质量优化、高精度缺陷检测、海量超声数据快速处理与三维可视化等。据悉,该项目组目前已经完成了三维超声无损检测装置——高分辨率超声显微镜的设计和研发工作,并与多家公司、实验室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精彩的路演环节结束后,活动的重头戏——成果对接环节上演!参会的政府工作人员、科研团队、高新企业、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风评机构、重大平台、孵化器、银行现场互动交流,就1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的详细情况进行面对面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据悉,未来,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将继续跟进项目的情况,推动机构与科技成果的对接,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