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学大会闭幕,用囊泡学科对付癌症成医疗新热点
2020-11-17 14:47:32

信息时报讯(记者 马泽望)11月16日,记者从刚闭幕的2020年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大会)获悉,除常规的疾病治疗方法、药物和手段的研究外,一项被称为细胞外囊泡(EVs)的学科,引起多位科学家关注,并在会场做专项汇报。三项基于细胞外囊泡的科研成果也陆续“亮相”,涉足细胞外囊泡针对协同治疗、抗肿瘤药物和抗肿瘤医疗新技术,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副所长黄波团队利用细胞外囊泡应用于肿瘤治疗,已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临床转化。

囊泡研究成解决癌症问题新方向

据了解,癌症作为全球第2大死亡原因,其导致的患者死亡例数和发病例数逐年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未来20年,全球癌症患者病例数可能会增加60%。为解决癌症问题,中国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尽快进入临床。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15日,超过4200项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约1400项聚焦肿瘤治疗,生物药临床试验数量达600余项,占所有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约30%,远超其他治疗领域,涵盖多种肿瘤治疗方法。科学家和临床专家加速通过各类全球创新的学术成果的临床转化,向攻克癌症目标进军。

在创新局面的推动下,全新的EVs逐步被纳入科学家的视野。

黄波介绍说,囊泡,也称为微颗粒,是细胞活化或凋亡过程中细胞骨架发生改变,由细胞膜包裹细胞内容物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的囊泡状结构,是细胞和细胞间信息物质交流的载体。

肿瘤细胞的持续生长、入侵和转移依赖于肿瘤细胞与复杂组织环境中细胞细胞间的双向细胞交流。这种交流主要涉及到肿瘤微环境中癌症细胞和/或基质细胞内可溶性因子的分泌,这种交流也可以通过细胞外囊泡来实现。

相比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被发现分泌更多的囊泡,这些囊泡可以将肿瘤相关物质与体液分离,因此,相比血液或尿液作为癌症生物标记,囊泡具有强大的潜力,来进行癌症的预测和监测。

“杀伤”肿瘤细胞,激活免疫细胞

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就是在肿瘤细胞的囊泡里装载微量的化疗药物,再将载药囊泡输送回患者体内。囊泡来自于肿瘤细胞,其与肿瘤组织具有组织相容性,因而载药囊泡可以精准进入肿瘤细胞而几乎不被正常组织细胞摄取,且进入肿瘤细胞后可以精准到达细胞核,对肿瘤细胞进行高效杀伤。同时,载药囊泡具有独特的生物膜结构,能从蛋白及基因水平上降低多药耐药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外排,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简单来说,载药囊泡也被称为“披着羊皮的狼”,效果就类似“特洛伊木马”,把药精准打进肿瘤细胞。

除了能“杀死”肿瘤细胞,该囊泡还可以激活先天性免疫,趋化大量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中性粒细胞,重新教育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获得抗肿瘤能力,肿瘤来源囊泡携带广谱的肿瘤抗原,可以有效激活抗原提呈细胞,诱导特异的T细胞免疫反应,从而抑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载药囊泡已被用于胆管癌治疗

在这一新兴领域,中国科学家早已涉足,并形成多项学术和临床转化成果。早在2009年,黄波教授率先将大小在100-100纳米之间的囊泡,与化疗药物有机集合,形成一种被叫为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用于肿瘤治疗,并在全国范围内的三甲医院开展了多种适应症的探索和临床试验。

在实体瘤方面,载药囊泡已被应用于有着“癌王”之称的胆管癌治疗。据介绍,黄波团队与其他院校的团队开展的临床试验证明,载药囊泡治疗胆道恶性梗阻技术中,入组的30例患者约30%影像学显示胆道梗阻发生变化,约50%患者首次疗程黄疸症状减轻、肝功能好转,排便颜色可由陶土色转为黄色。大部分患者饮食状况、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至此,中国临床专家在胆道恶性梗阻的腔内治疗领域,实现了“0”到“1”的突破。

据悉,在广东,当前这一技术已在广州荔湾医院、深圳南山医院等广深多家医院开展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