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卒中救治高速路,80岁阿婆中风瘫痪隔日下地行走
2020-06-03 16:21:19

信息时报讯(记者 廖温勃 通讯员 李斯颖 白恬)近日,广州一位80岁的阿婆突发脑卒中,被紧急送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卒中中心。从入院到静脉溶栓、快速地进行了急诊微创介入手术,仅用1小时再通脑梗塞,有效的救治将阿婆的生命拉回,阿婆术后第二天便恢复到可以下地行走。

80岁阿婆突发中风,入院仅1小时再通脑梗塞

5月23日中午,和往日一样同家人刚吃完午饭的陈阿婆正准备休息,却突然感到双眼模糊,一侧肢体无力抬起,随即瘫倒在地再起不能。刚刚还正常行动的老人,突然就倒下,吓坏了的家人赶紧拨打了120,将老人送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卒中中心。

从电话中询问病状和病史后,医生迅速判断,阿婆可能发生了严重的脑卒中。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卒中导致的肢体瘫痪给患者本人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

卒中的救治刻不容缓,医生当即联系了介入组准备行取栓手术,并赶在阿婆到来之前迅速安排了绿色通道,让阿婆到院后无需先办理各项手续,就能直接手术。

12:55分,120救护车载着阿婆到达广医三院门口,卒中中心的医生早已等候在旁。

13:00分,放射科CT检查发现,阿婆的右侧颈动脉堵住。此时阿婆左侧身体偏瘫,神智已然不清,如不尽快救治,将有生命危险。“如果说大脑的血管是一棵枝干丰富的大树,那么颈动脉就是其中最粗的那根树干。阿婆右侧颈动脉堵塞,如果不能短时间内复通血管,阿婆将面临半身不遂,甚至有生命危险。”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关海涛说道。

由于血栓较大、位置特殊,静脉溶栓难以溶通,神经内科关海涛副主任带领的介入团队决定为阿婆实施静脉溶栓及介入手术的桥接治疗。13:14分,开始静脉溶栓,14:00,开始高难度的取栓手术,疏通闭塞的颈动脉血管。入院才一小时,阿婆在紧凑而有序的救治下,挽回生命。术后第二天,阿婆便可以下地行走,并进行一些基本的活动。

从送达医院到静脉溶栓、取栓完成,仅用了一个小时。这是广医三院卒中中心医护人员与死神搏斗争取出来的时间。高效救治背后,是卒中中心日益优化的诊疗流程,是医护人员的通力配合与共同努力。

24小时on call的介入医生,为生命保驾护航

“去年这一年里,我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手术是在上班工作时间完成的。”广医三院卒中中心骨干、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关海涛主任说道。

卒中的发生往往意外,病人随时都可能需要救治,作为卒中中心介入组组长,关海涛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半夜被叫醒、赶回医院手术。“我手机从来都不会关机,去年我自己算了算,在非工作时间回来医院做的手术中,上半夜占三分之一,下半夜占三分之二”关海涛笑称:“凌晨几点的广州我都见过。”

很多中风病人由于发病后救治不及时,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脑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坏死,人生永远陷入瘫痪的境地。为了牢牢抓住救治的黄金时间,关海涛和卒中中心的团队、医院的各个部门密切配合,随时为了救治病人而待命。

为了尽量缩短病人入院到静脉溶栓、微创取栓的时间,医院开通卒中患者绿色通道,持续完善卒中患者救治流程,省去办理入院、手术等相关手续,一到达医院便即刻开始救治。与此同时,医院整合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急诊、重症、康复、护理、医技等多学科的医疗资源,建立卒中独立诊疗单元。按照单元管理模式诊治病人,为病人提供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服务。

2019年5月,广医三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授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称号,成为荔湾区唯一的高级卒中中心。

卒中并不远,一定要早期识别,抓住治疗黄金期。

根据我国卫健委统计中心发布的人群监测资料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致死病因。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患者数500~600万人,在存活患者中,约有3/4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残疾者约占40%。

虽然中风患者一般以老年人居多,但目前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往往高脂饮食、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加快、或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等,导致中风患者年轻化。

“从起病到来院的时间是医生无法控制的,我们争分夺秒的是缩短从到院到有效救治的时间。因此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在发现疑似中风病情时,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救治时机,酿成悲剧。”关海涛主任介绍,要警惕中风的早期症状,如突发头痛,视力障碍,言语不清,头晕伴饮水呛咳,肢体无力麻木等。识别中风,我们可以根据120原则:

“1”即一张脸是否对称。中风患者微笑时嘴角会歪斜,无法对称。

“2”即两只胳膊是否有单侧无力、不能抬举的情况。

“0”即聆听患者说话是否清晰,有语言障碍。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该尽快拨打120,到正规能卒中救治的医院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