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非遗项目将被纳入素质教育体系
2020-04-30 09:35:00

信息时报讯(记者 陈川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记者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获悉,《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5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广州非遗保护工作走上新台阶。据介绍,《办法》制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从广州的实际出发,解决非遗保护的难题。《办法》对市级、区级非遗项目申报条件进行了具体细化,重点突出项目的历史传承、生命力和保护价值。

广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生生不息。通讯员供图

非遗传承人传承谱系不少于三代

近年来,随着各级非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非遗保护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广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非遗挖掘、传承和保护工作也成为公众焦点。

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广州市非遗具有项目数量大、种类多、涉及行业广、情况复杂等特点,也使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着“重挖掘,轻保护”“重认定,轻传承”等问题。此次《办法》的出台,旨在更好地推动广州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切实、有效地解决广州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办法》对非遗代表性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条件进行了细化:市级、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应当“在本地传承一百年以上”,市级、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谱系也“不得少于三代”。

与此同时,为避免家族垄断导致代表性项目的单一化发展和生命力脆弱,《办法》对家族传承有更严格的要求:明确家族传承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已有代表性传承人且具有传承能力的,“原则上不再从该家族中评定新的代表性传承人”。

广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非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春雷介绍,目前有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局限在夫妻、父子之间,长此以往难免导致传承之路越走越窄,这一新规既是对现状的弥补,也鼓励和引导非遗传承工作向社会延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今年年初正式施行,非遗传承人的“推出机制”出台备受关注。《办法》也明确规定五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资格被取消的情况。文化主管部门还将每两年对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评估工作。

不过,针对“本人申请不再担任代表性传承人”或“因客观原因丧失传承能力”两种情形,传承人如曾在非遗保护工作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文化主管部门将授予其“荣誉传承人称号”。

广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谭广辉在创作大型瓷片作品。通讯员供图

非遗分类保护突显广州文化特色

据悉,对非遗实行“分类保护”也是《办法》的亮点之一。分类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对已丧失传承人、客观存续条件已消失或者基本消失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记忆性保护”;对濒临消失、活态传承较为困难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具有广州特色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岭南中医药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对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

张春雷表示,广州非遗的传承保护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目前广州现存不少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岭南中医药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模式,有利于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广州将探索建立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及其保护扶持机制,并将涉及特定空间载体的非遗保护内容依法纳入城乡规划。

为了让非遗代表性项目不出现原材料短缺的状况,《办法》还要求,对非遗代表性项目所需的濒危原材料保护,禁止或者限制开采、采集、捕猎与非遗代表性项目密切相关的珍稀矿产、植物、动物等自然资源;鼓励种植、养殖非遗代表性项目所需的天然原材料,或者开发、推广、应用相关天然原材料的替代品。

此外,面对人口流动对非遗传承带来的问题,《办法》明确对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非遗跨区域传承、传播活动的鼓励和支持,同时鼓励其他地区非遗与本地文化融合发展。

具有300年历史的广彩瓷是广州非遗的代表。通讯员供图

将本土非遗教育列为素质教育内容

《办法》在细化非遗申报条件的同时,也为非遗传承工作明确了不少“福利”: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放年度补助经费;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置非遗综合展示场馆,镇、街应当逐步设置非遗传习场所;政府鼓励和支持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建设展示、传习场所。

与此同时,《办法》也明确将非遗作为教学内容纳入教学体系。教育部门应当因地制宜开展非遗教育活动,将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保护、保存纳入教学体系中,采取设立特色学校、编写校本教材、培训师资、开设课程等措施,将本土非遗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同时鼓励有条件的院校采取减免学费或者给予助学金、奖学金等措施,培养更多非遗技能人才。

非遗保护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离不开社会力量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办法》一方面鼓励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依法申报、保护与该项目相关的知识产权,一方面鼓励对本地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旅游商品、动漫产品、影视作品、文化创意产品等文化产品开发,让非遗为现代社会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