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助“无喉人”重获新“声”
2020-04-13 18:09:43

一次偶然,他走进“无喉人”的世界;作为一个吉他老师,他却治愈了不少嗓音疾患,为他们开启新的生活。

好人说:“很多‘无候者’因无法发声,不能与家人朋友沟通而变得抑郁。希望能尽我的微薄之力,让他们能够发声,心情也会好起来。”

好人简介:在海珠区黄埔村,有一位会“治病”的吉他老师。这个“编外”医生,13年来致力于嗓音艺术训练及治疗研究。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越来越多“无喉患者”勇敢开口说话,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一些因为嗓音问题原本要放弃音乐的老师和学生,也在他的帮助而再次亮起歌喉。

文/信息时报记者 李丹 通讯员 李滨


图/信息时报记者 叶伟报



张英伟志愿授课


一次偶然开启公益之旅

“接触咽音治疗是一次偶然机会,其实我以前的嗓子也出现过问题,能深刻感受到其带来的痛苦。”张英伟是一名“科班出身”的音乐教师,学声乐的他曾在15岁时由于嗓子问题无法唱歌,便跟着原广东省咽音学会秘书长李志中,进行咽音训练,后来逐渐恢复。

从2002年开始,张英伟就从事了音乐教育工作,十多年致力于嗓音艺术训练及治疗研究,成为一名特殊的嗓音训练师。他治愈过数不清的有嗓音疾患的人,解决过众多声乐教师和专业学生难以突破的瓶颈。2016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接触到了职业生涯中最特别的一群学生——无喉患者。

2016年,张英伟参加了广东省人民医院举办的喉科培训班,在一次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言语治疗师庞艺施的交流过程中,他得知该医院的佛山新声会中有许多“无喉患者”,他们平常通过食道语复声法或者电子喉说话,但是音量、流畅度方面还是有所欠缺,需要一位“嗓音训练师”在物理复声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从此以后,张英伟便开启了他的“无喉患者”公益之旅。

助百位“无喉人”获新“声”

无喉患者,是指因喉部肿瘤或喉部外伤不得不接受全喉切除术的人群,病患在术后会失去喉部的正常结构,无法正常通过喉部进行呼吸和发声。“无喉患者没有声带,发声位置与正常人不同,不能按照以往的声乐训练进行复声。”张英伟坦言,这对于他这个音乐教师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由于从未了解过无喉发音的基础,所以在最开始的前半年时间里,张英伟除了每天下班后夜以继日地翻阅大量嗓训资料,还会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言语治疗师们交流研究案例,通过气泡音原理,提高语调等形式将复声方法应用在无喉患者身上。

张英伟说,“由于每一个病患的手术都不一样,所以需要不断调试,遇到适合的方法就会加强训练。”每月的双周周末,他都会按时乘坐地铁到佛山新声会做义务培训,由于路途较远,而且嗓音训练也需要数小时,有时候一去便是一整天。尽管来回奔波,但在他看来,“能够帮助到无喉患者就是我最大的心愿,看到老人家能够讲话、唱歌,和正常人一样,我自己也会感到很开心。”

看到“无喉患者”抑郁症明显减轻,张英伟颇为欣慰。很多“无喉患者”,由于与家人难以沟通、子女陪伴时间少,很容易患上抑郁症。当他们尝试复声训练,并能开口说话后,他们的心态就会变得开朗和乐观。张英伟介绍,“通过食道语和嗓音训练,有的‘无喉患者’一个月就可以讲话和数数字了。”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张英伟已帮助超百位“无喉患者”成功复声,而且成功率高达95%。

延续公益服务热心身边事

作为广东咽音第二代传承人,张英伟还在其老师的基础上结合医学、朗诵、声乐等进行潜心研究,不断结合实际进行归纳总结,大胆尝试,创新方式方法,一次次地提升咽音练声法治疗的效果,并且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咽音。十多年来,他大力宣传咽音,在省内开了无数次免费课,还走进学校进行公益讲座,去医院进行义务辅导。

张英伟不断尝试创新,不断研究摸索,治愈了一个又一个不同情况的嗓音患者,收到了一面又一面锦旗。每逢周末,都会有学生从深圳、珠海等地慕名而来找他治疗嗓子,张英伟基本是免费教学。此前,珠海有一位学声乐的在校学生患有声带沟,去了几家医院都没治好。原本放弃声乐之路的他,得知张英伟可以帮助嗓音训练,便来到广州跟着他学习。训练了六节课后,他的嗓子逐渐恢复。

除了义务帮助“无喉患者”进行嗓音训练,对于身边社区中的大小事,张英伟也十分热心,赢得街坊邻里的称赞。街坊陈先生介绍,张英伟对周边的环境相当关注,经常去居委会提意见,促进民生环境的改善。去年新洲水浸,许多年迈的老人被送往新洲宾馆暂避,张英伟在下班途中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赶去,帮忙安抚老人。

如今每个月,张英伟还是会定期去到佛山帮助“无喉患者”复声,这已经成为他三年来的一个习惯。”只要他们有需要,我会一直做下去的。”张英伟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