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联发布2019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
2020-04-03 19:30:10

信息时报讯(记者 梁海祥)4月2日,中国银联发布《2019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探寻过去的一年里移动支付领域有哪些新趋势、新变化、新风险。根据中国银联风险安全专家分析,2019年移动支付产业呈现出移动支付使用持续活跃,平均使用频次与消费金额双增长,公众安全意识有所提升,发生损失人群占比下降。 

移动支付日均使用逾3次

本次调查由中国银联与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18家支付机构联合开展,筛选有效问卷约6.2万份,约七成被访者集中在25岁至45岁。样本覆盖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等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

调查显示,2019年移动支付用户使用频次继续上升,日均使用逾3次。从人群看,自主创业者、私营业主、个体户、网店店主等小微业主使用频率显著高于他人,近三成日均使用超过5次。同时,移动支付成为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载体,退休人员、家庭主妇、农民、工人等群体,在公共缴费、超商便利、菜场生鲜等场景中,使用移动支付方式消费占比过半。

随着移动支付场景全面普及,网购成最高频场景,移动支付已基本覆盖日常生活主要线上线下场景。2019年,使用移动支付网购的频次超过2018年第一的实体零售,且网购比实体零售高出了14%。此外,交通出行也成为2019年移动支付最活跃的场景之一,2019年在公交、地铁、停车场、ETC、加油站等场景中,移动支付都获得了进一步的渗透。公交出行被选为高频场景的比例,比2018年高出了5个百分点,如全国32城地铁、逾1600城公交受理银联移动支付。同时,有7%的受访用户将停车场、ETC场景作为移动支付使用频次最高的场景之一。

消费金额上,移动支付支出连年上升,较去年上涨11%,达2900余元。月均消费5000元以上的消费者达20%。移动支付支出在总体支出中占64%,高于2018年。

两成受访用户遭遇冒充好友通过社交软件转账

随着金融知识普及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的深入推进,与2018年相比受访者风险防范意识有所提升。与2018年相比,2019年调查显示受访者遭遇网络诈骗情况出现好转迹象,约有51%的消费者曾经遭遇过网络诈骗,占比数据下降16%。在遭遇网络诈骗的受访者中,77%并没有产生经济损失,该群体占比数量下降了26%。

2019年调查数据显示,传统的电信网络诈骗中,公众遭遇钓鱼链接、伪卡线上盗刷等欺诈的人群比例较2018年的调查数据都有所下降。然而,犯罪分子的新犯罪手段和方法也随着网购与社交软件的兴起因势而变。目前,约有两成左右的受访用户表示遭遇过“冒充亲朋好友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要求转账”“冒充网络客服退款、刷单/兼职陷阱、假冒信用卡提额”等网络诈骗。

对于近几年频频出现犯罪分子通过冒充社交软件好友信息,设置骗局的犯罪行为,中国银联风险安全专家有四大防范建议,第一,保护个人信息防止泄露,不在公共场所电脑及网络上通过社交平台留下自己以及亲友的真实信息,小心使用名片标注并设置锁屏密码,以防手机丢失后联系人信息被盗用; 第二,通过短信、社交软件要求进行涉及资金的操作,务必保持警惕,通过电话、视频等能产生实际交流的方式确认对方身份;第三,设置好友备注,有助辨别“克隆”亲友;第四,若自身账号被盗或被“克隆”,应及时通知其他好友切勿上当。

在非法平台泄露个人信息致损概率高

受访消费者存在不良使用习惯的比例与2018年持平。出现频率最高的三大使用不良习惯仍然为:更换新手机时,不解绑银行卡或删除存留的敏感信息(24%);直接删除带支付功能APP,不解除银行卡绑定(23%);带有优惠信息的二维码都会尝试扫描(20%)。同时,在非法的贷款、外汇、期货等平台泄露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个人敏感信息也是导致消费者发生损失的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存在不良行为的受访人群的损失比较习惯良好的受访人群损失比高出了2.7倍之多。在所有不良行为习惯中,有参与网络赌博行为的消费者受诈骗的比例最高。同时,遭受大额损失的比例也最高,为所有不良习惯中受损人群比例、受损金额之首。此外,在未婚男性、大专及以下、工人、学生、私营业主/个体户等群体中有参与网络赌博行为的人群占比也相对较高。

中国银联风险安全专家建议,除自身需防范外,清除网络赌博需要广大用户共同参与,识别网络赌博、举报网络赌博。在发生网络赌博后,首先要远离网络赌博活动,然后通过中央网信办官方网站举报入口、网络举报客户端、举报中心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举报,共同净化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