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地学国粹”之奇景探秘
2020-03-29 19:34:04

信息时报讯(记者 黄熙灯)为展现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的多彩生境和大美风光,呼吁大家爱护自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广东省林业局近日在其微信公众号推出“粤野觅镜——大美保护地探秘”系列宣传活动。首期展示的是广东省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




丹霞地貌有“地学国粹”之誉

丹霞山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总面积292平方公里,因山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得名,1995年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最早的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2004年2月1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8月1日,与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一起以“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28年,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冯景兰等人到粤北山区考察,将形成丹霞地貌的红层命名为“丹霞层”。在近百年的研究历程中,数代地质、地理学专家艰苦创业、勇于创新,最终形成了以丹霞山为研究基地的丹霞地貌学科体系。丹霞地貌是中国科学家的杰出贡献,由中国学者发现和命名,被誉为“地学国粹”。

丹霞地貌是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通常具有“顶平(圆)、身陡、麓缓”特征。它主要发育于中新生代陆相近水平厚层状紫红色砂岩、砾岩中。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营力为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和堆积、风化剥落与化学溶蚀。

构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岩石是砂岩和砾岩,颗粒直径大于2mm的称之为砾岩,小于2mm的称之为砂岩。由于丹霞岩层形成于干旱氧化的气候环境,微观上岩石颗粒表面大多覆盖有一层红色的铁质(主要是赤铁矿)薄膜,导致丹霞山岩石在宏观上呈现突出的红色调。因此,丹霞山又被称为“中国红石公园”。

分布在29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石柱、石墙、峡谷、赤壁和两条横穿而过的河流,共同构筑起丹霞山“雄、奇、险、峻、幽”的立体画卷。在诸多令人连连称奇的景点之中,尤以锦石岩大崖壁、阳元石和僧帽峰最具代表性。



依托丰富的物种,建设“科学名山”

丹霞山地属南岭山脉中段,具有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性湿润气候特点,树木茂盛,原生植被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珍稀的动植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

据初步调查,丹霞山已知高等植物有1916种,其中蕨类植物139种,裸子植物10种,被子植物1557种,另有栽培植物210种。动物资源1467种,其中已知道昆虫1023种,鱼类100种,哺乳动物88种,两栖动物23种,爬行动物49种,鸟类190种。并在自保护区成立以来,先后发现并命名了丹霞梧桐、丹霞堇菜、丹霞山天葵等13个新种。

丹霞山以建设“科学名山”为目标,致力于将丹霞山的生态价值、地球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转化为公众教育资源,以科研助推科普教育、自然教育和研学实践,成为深受公众喜爱的自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