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边疆乡亲手印请愿书留住这群广东医生
2020-01-20 09:08:51

信息时报讯(记者 黄艳 通讯员 张阳 刘昕晨)老母亲病重,他在援藏;妻子怀孕,他不在身边;孩子还没断奶,她奔赴戈壁……就是这样一群广东医生,不远千里奔赴新疆、西藏,战胜恶劣环境,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1月17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举办了“逸仙人的家国情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援疆援藏事迹报告会”,共有10名援疆援藏专家讲述了自己帮扶过程中的动人故事。到了5000米海拔的西藏高原,他们靠吸氧、吃安眠药、降压药支撑下来,既做医生、老师又做当地医院的工程师、装修工;扎根戈壁,一呆就是一年或数年,通过建立长期帮扶关系,发展新技术,填补当地多项技术空白。

参会嘉宾合影


汇报专家合影


会议现场


援藏援疆专家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报告会共有10名援疆援藏干部进行主题汇报,分别从不同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奋斗在援疆援藏一线的感人故事。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表示,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孙逸仙纪念医院对口医疗帮扶工作是中山大学聚力投入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积极发挥优势、协调资源、汇聚合力,派出各类专家,输出技术、培养人才,在新疆、西藏、云南、粤东西北等地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工作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切切实实让当地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感情,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认同。

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王景峰表示,十八大以来,医院积极响应党中央推进扶贫开发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号召,勇担社会责任,融入对口医疗支援大潮,特别是从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的政治高度,落实“按需帮扶、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帮扶无期限”的帮扶理念,围绕“技术、人才、管理”三位一体,全力以赴推进精准、智力、科学、全员医疗支援工作,派出医疗专家给新疆、西藏同胞、岭南内外的百姓和大洋彼岸的民众带去了健康福音,培养了当地一大批医疗技术人才,留下了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

据悉,1月22日,医院还将举行第二场报告会,届时将由另外10名援疆援藏援外专家汇报自己的帮扶工作。

【援藏】

雪域高原上体验到“濒死感” 仍然撸起袖子加油干

他们从0海拔到5000米仲巴高原,帮助西藏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顺利通过二级乙等医院评审,提前两年升为仲巴县人民医院。从此,仲巴县告别了没有“医院”的历史。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肖治宇副主任医师,是第二批国家医疗队队长,于2018年驻点帮扶西藏仲巴县人民医院。援藏期间,正值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二级乙等医院之际,他作为挂职副院长,承担了学科建设和医院等级评审的工作。为了保障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等级评审工作能够顺利,他和队员们主动向医院提出了延长3个月援藏时间的申请。最终为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捐赠了腹腔镜、超声刀以及远程信息系统等价值1000万的医疗设备。设备到位后,肖治宇主刀完成了仲巴县首例腹腔镜探查及阑尾切除手术。

此外,肖治宇还投入到医院建设和改造中,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肖治宇和队友们主导改造了医院供排水系统、手术室、急诊科、检验科、妇产房,新建了麻醉恢复室、专门的急诊通道、门诊产科手术室、胃肠镜室以及功能齐全的消毒供应室和洗衣房,同时捐资新建了“逸仙-仲巴医学图书馆”。在援藏期间,既治病救人又当工程师、装修工。

消化内科陈广成主治医师,是和肖治宇的同批国家医疗队队员,他一到仲巴就被恶劣的环境击倒躺下。从2500米的林芝机场再到海拔5000米的仲巴,这个过程中,高原反应在陈广成身上彻底爆发了,他说,第一次体会到内科学里所说的“濒死感”。在被紧急送往急诊治疗后,陈广成的身体才缓过来。然而即便这样,他仍然在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创二乙”的过程中,建立起消化内镜室,并把胃肠镜开展起来。他说,“‘撸起袖子加油干',是2018年最火的话之一,也成了当时队员们的真实写照。这三个多月里,他们既当工程师又当技术员,既当医生又当护士,有时甚至还要当起保洁员和装修工人。经过艰辛的筹备和建设,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队员们终于在仲巴成功建起了内镜室。

该院院本部手术室区护长罗敏,也是2018年驻点帮扶西藏仲巴县人民医院。在帮扶期间,为配合腹腔镜技术开展,罗敏既当设备技术员,又当护理培训导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身兼数职的她还参与供应室、洗衣房和手术室改建。从筹建、布局、修订制度到制度上墙,清洗、灭菌、物品摆置无一落下。

他们两次进藏规范急诊 让本地医生掌握新技术

而该院急诊科朱颉副主任医师则两次进藏,为了规范当地的急救诊治技术,医疗队作了明确分工,加班加点制作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课件。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制作了60多个基础临床医学知识课件,利用闲余时间集体授课培训考核。很快,当地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就在所有工作逐步进入正轨时,2018年8月,朱劼接到了一个噩耗,他的母亲被确诊出食道癌,必须马上接受确定性的治疗。一边是对母亲的担心,一边是手头紧迫的培训工作。请示领导后,朱颉决定先回广州陪母亲治病,手头工作请队友们先分担。朱颉在广州一边陪伴母亲治疗,一边关注着仲巴医疗的进展。在母亲治疗结束后,朱颉在9月份再次回到仲巴。

妇产科付帅主治医师则是第二、三批国家医疗队队员,2018-2019年驻点帮扶西藏仲巴县。他两次进藏,到西藏仲巴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第一次进藏时,入驻仲巴的第三天,一位24岁三胎产妇入院,出现了不规则宫缩和血性羊水,情况危急。付帅当即决定进行手术,术中,产妇宫腔积血1500ml,术中出血500ml,胎盘剥离接近1/3,失血一共超过人体所有血液的一半。最终,在付帅的努力下,产妇顺利生产,母女平安。“只要我们在,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付帅始终坚持的信念。

2019年再次进藏帮扶后,付帅在麻醉科辅助下共同完成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无痛分娩,并成功让本地医生掌握了此项技术。在4个月的援助时间里,他和队员们完成了多次抢救。他们穿越过雪山和无人区,经历过山体滑坡和暴风雪,走遍了仲巴县12个乡、1个镇以及所有学校进行优生优育宣传工作和义诊手术,完成妇产科各类手术200余台。

当地县长亲自赴粤 带来仲巴县十三个乡镇请愿书

急诊科李祖勇主治医师,是第三批国家医疗队队长,2019年驻点帮扶西藏仲巴县人民医院。在自然条件恶劣、医疗条件简陋的仲巴,李祖勇带领队员们一举创造了第一次采血输血、第一次无痛分娩手术、第一次术后镇痛、第一次无痛肠镜检查这四个第一;治疗住院病人148例,抢救危重病人42例、手术62台、结扎术60多台;义诊1000多人次,捐赠药品近3万余元;培训了一批当地的医务人员。2019年8月24日,李祖勇和队友们抢救了一名仲巴县某边防部队因车祸受重伤的战士,在性命攸关的时刻,紧急组织献血输血,并连夜跋涉12小时,把伤员转运到600多公里外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进行救治,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当听到援藏轮换、医院明年可能不再对口帮扶仲巴时,李祖勇和队友们彻夜难眠。为了能留下孙逸仙纪念医院,仲巴县的梅普琼县长亲自赴粤,亲手为医院送上锦旗和洁白的哈达,并带来了布满仲巴县十三个乡镇乡亲手印的请愿书。李祖勇说,“仲巴人民的请愿书,是对逸仙人最好的褒奖”。

甘把汗血洒边疆 守护藏民健康愿做“修脚匠”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李勇主任医师和内分泌内科刘丹副主任医师,是广东省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2017-2018年驻点帮扶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她们创新临床诊治模式,助力林芝市人民医院成功“创三甲”挂牌。

为了帮助林芝市人民医院创三甲,面对不健全的信息系统和连核磁共振都没有的放射科,李勇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按照三甲的要求进行科室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订。那段时间,他们经历过一次次系统的科内讲课;经历过磁共振从选择场地、装修、安装到培训的劳心劳力;经历过磁共振使用初期,白天指导技术员扫描、晚上独自加班书写每一份报告的辛苦;经历过一场场在医院、在主要临床科室介绍新安装的CT、MR的应用等推介会。在这期间,林芝市人民医院终于成功创建三甲,成为藏东南第一间三级甲等医院。

面对糖尿病足溃疡伤口处理难、愈合慢,在内地多是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和护士处理,但在这西藏高原上却是“外科医生顾不上,内科医生做不来”。林芝市人民医院以往没有内分泌代谢病专科,许多糖尿病足溃疡的病人只能千里迢迢赶赴成都治病。于是,刘丹带着科室同事们开始做起了“修脚匠”。每当科室收治了糖尿病足溃疡的患者,她都带着同事们一起诊治,一步步向他们介绍清创和换药时应注意的要点。短短几个月内,他们就已经能独立进行清创换药和规范治疗。

在刘丹的建议下,林芝市人民医院增设了营养科和营养食堂,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及时补充所需的营养。借着地处高原的环境优势,刘丹还带领同事们开展了高原相关代谢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当地医院基金申报也借此获得了“零的突破”。当她离开林芝时,保健科已经成功开展了11项与内分泌学科有关的新技术新项目,其中还有2项是自治区内首例。

【援疆】

穿越大半个中国发展新技术 填补当地多项技术空白

他们穿越大半个中国,将医疗资源从南粤大地辐射到新疆大地,对口帮扶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等医院,通过建立长期帮扶关系,发展新技术,填补当地多项技术空白。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超声科赵新保副主任医师,是中组部第九批、广东省第八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队员,2017-2018年驻点帮扶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为了帮扶喀地一院的科研建设,在看到喀地一院简陋且资料匮乏的图书馆后,赵新保提议要帮喀地一院建立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赵新保和同事们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完成了前期的买书和赠书准备。不久后,孙逸仙纪念医院正式向喀地一院捐赠了一批价值30万图书。此外,在广东省科技厅情报研究所的全力支持下,赵新保成功将广东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技术平台引进喀地一院,同时还帮助各个基层单位建立电子阅览室,将优质的信息资源辐射到整个喀什地区。依托医学图书馆和情报所,他又牵头建设了“喀什-广东科技信息中心”。并通过中心开展了多次援疆医学论坛,将后方医院学科建设中积累的经验源源不断地传输到援疆一线来。2017年,在各方的努力下,喀地一院终于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零的突破”,这在南疆地区尚属首次。

而超声科狄娜主治医师,是2018-2019年驻点帮扶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她是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前往新疆开展帮扶工作时,狄娜的大儿子8岁,小儿子还没有断奶。但是喀什的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都比北疆高,更是全国的几倍。喀地一院直至2017年才在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帮助下拿到产前诊断资质,也是南疆四地州唯一的一家。她深知,那里太需要一名妇产科超声医生了。因此,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援疆的队伍。

在喀地一院,狄娜不仅培训当地医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带领他们开展新项目,还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大家交流,培养科室课题组的科研能力,带领团队申请基金,帮助科室实现SCI和科研基金“零的突破”。狄娜还加入了喀地一院博士后工作站,将1年援疆延长为3年,并成为终生援疆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