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美美术馆,听胡一川六件经典作品讲故事
2019-12-13 09:20:55

信息时报讯(记者 冯钰)12月12日下午3点,展览《以“述”为引——胡一川六件经典作品的“现场”》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该展览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

本次展览以“口述胡一川”为出发点,围绕胡一川的六件经典作品——《饥民》《到前线去》《军民合作》《攻城》《开镣》《见矿》展开。这六件作品贯穿胡一川的一生,代表其艺术人生的关键节点,也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现场。在展览现场,围绕这六件作品,展方进行了精心的布置,通过梳理胡一川的日记、文章手稿、历史照片、革命文物、文献出版物、画稿、速写等,以及围绕作品背景编辑整合的口述视频,尝试采用视听叙事的展览方式,尽可能地还原六件经典作品的“现场”。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在开幕式上表示,胡一川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艺术家和教育家,这一展览不仅是对其个人艺术实践的总结,也是广美美术馆展览回归到教学的重要尝试。自2013年至今,广州美术学院胡一川研究所开启的“口述胡一川”项目已采访拍摄近80位与胡一川相识共事的学者、朋友和艺术家,搜集口述文字资料70万字,影像资料90小时,文献资料近百余件;涉及胡一川艺术人生的各阶段,是胡一川研究及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珍贵而鲜活的史料。这其中包括与胡一川在抗日根据地一起卖年画的杨筠;在北京为胡一川女儿织小毛衣的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作为鲁艺学员旁听过毛主席讲话的贺敬之;与胡一川在河北华大一起唱马赛曲的邓澍、冯真;迎接华大师生的北平地下党员侯一民;为《开镣》做过模特的林岗;与黄君珊一同上延安并结识胡一川的吴南生;还有中南美专的年轻教师杨之光、袁浩、郭绍纲、陈金章等多位共同历经二十世纪中国历史风云变化的文学艺术界人士。

在受访者们的叙述中,胡一川其人其事以及那段历史逐渐鲜活可感。展览尝试依据“口述历史”的研究逻辑,展现胡一川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家国命运相互交织的情境,以及波澜起伏的20世纪中国美术横截面,尽可能还原历史现场,帮助21世纪的青年靠近、理解胡一川的时代。

作品欣赏

《饥民》1930年,杭州。黑白木刻,尺寸不详,原稿刊于《一八艺社1931年习作展览会画册》

《饥民》是胡一川的第一幅木刻版画,也是响应鲁迅先生号召的新兴木刻运动最早的实践作品。

《到前线去》,1932年,上海,23.2×30cm,黑白木刻,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到前线去》是胡一川重要的代表作,曾作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抗战宣传文艺作品,与《放下你的鞭子》《渔光曲》以及《义勇军进行曲》展示在一起,陈列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

《军民合作》,1939年,山西,36.8×32.3cm,水印套色木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军民合作》是胡一川作为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在前线创作的最受根据地群众欢迎的抗战年画作品,是从“欧化”到“民族化、大众化”的木刻创作实践,也是“为大众的艺术”的经典代表。

《攻城》,1948年,河北正定,尺寸不详,原作已佚,仅留存黑白照片

《攻城》是胡一川的第一张主题创作油画,也是胡一川艺术人生重要的转折。1946年胡一川在张家口集市买到日本人留下的油画箱和油画颜料后,就逐渐从版画创作回归油画创作,也代表着胡一川的创作重心逐渐从政治形式需要转为内心选择。

胡一川在日记里写道:“我象从石头中跳出来,终于能画油画了。”

《开镣》,1950年,北京,174×264cm,布面油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开镣》是新中国成立后胡一川自主创作的第一张革命现实主义题材油画。对民族解放的欢喜与自豪,激发了胡一川创作激情,他以亲身经历入画,表达了对自由的强烈向往和赞美。

《见矿》,1994年,广州,140×186cm,布面油画,胡一川研究所藏

《见矿》是胡一川从1954年开始构思,1994年完成,历经40年,创作持续时间最长的作品。这件作品是胡一川一直注重的关于“祖国建设”的创作题材,也是胡一川的最后一幅主题创作油画。我们从胡一川的日记中梳理出“见矿”创作的思路历程,并展出“见矿”题材相关的文献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