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人气打卡路线又添新内容
2019-11-26 10:44:33

信息时报讯(记者 欧嘉福 通讯员 成广聚 周秋洪 邱梦妮)近日以来,广州市连续推出两条垃圾分类处理“人气打卡”路线,吸引了许多市民前往打卡拍照。记者获悉,11月24日第三条垃圾分类人气摄影路线出炉,近十名市直机关摄影摄影协会会员进行“打卡”采风。

据介绍,第三条人气摄影路线为:花都区赤坭镇景山村——白云区鹤龙街道餐厨垃圾处理点——越秀区东山街新河浦社区——越秀区都府社区。该路线从花都区乡村垃圾分类示范村出发,一直到中心城区越秀区的传统小区,重点体现了有机易腐垃圾的处理回收、沤肥再利用等工作。

据了解,通过“人气摄影点”的带动,市城管部门主办的“小习惯、大文明,垃圾分类新时尚”主题摄影已经征集到数百幅摄影作品,两百余名摄影爱好者参赛,目前比赛正在持续升温中。据介绍,本月月底还将推出最后一条摄影打卡路线,覆盖中心城区到乡村地区,全面体现广州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特色。

垃圾分类打卡点介绍



赤坭镇:锦山村

2017年开始,锦山村作为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结合当地种植经济农作物和水果的特色,因地制宜实现餐厨垃圾就地沤肥处理,初步形成“厨余垃圾不出村”的良好循环。目前,锦山村有沤肥点1个,共80多个沤肥坑。试点后,分类投放准确率已达70%以上,农村垃圾分类效果显著,村容村貌提升明显。

锦山村要求村民“干湿”分类投放,餐厨垃圾就地沤肥处理。初步形成“厨余垃圾不出村”,其他垃圾定点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

锦山村厨余垃圾不出村,环卫人员就地沤肥,每天可处理餐余垃圾3-4桶,每桶120L,25天后餐厨垃圾全部降解,转化成自然肥料。

白云鹤龙:餐厨处理点

今年以来,白云区在垃圾分类体系的前中末端齐发力、共推进,规范源头到末端的分类设施设备配置,不断完善分类管理体系。今年计划建设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共35个,目前22个镇街已全部启动餐厨垃圾处理站点建设,其中鹤龙等7个处理点已建成,正在带料试运行。

餐厨垃圾处理设备采用占地面积小、技术成熟(高温耗氧发酵技术),日处理量为10吨,全程降解过程为4个小时,发酵过程12小时;合计16小时完成当日作业。

据介绍,白云区今年计划建设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共35个,目前22个镇街已全部启动餐厨垃圾处理站点建设,包括鹤龙街处理点在内的7个处理点已建成并正在试运行中。

越秀区:东山街新河浦社区

新河浦社区采取结合实际、多管齐下、开拓创新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据统计,2017年7月-2018年4月,新河浦社区垃圾产生量如下:餐厨垃圾1277.5吨;其他垃圾1825吨;可回收物76.65吨;有害垃圾912.5吨,达到了有效减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与此同时,新河浦社区充分利用蔬果垃圾,通过将水、蔬果、红糖进行简单的调配后(10:3:1),可制作成酵素,用于家庭清洁、去味除臭等,并将酵素方法居民进行广泛的推广,现在社区基本每家每户都会用蔬果垃圾做酵素,自然环保。

酵素制作方法:将水、蔬果、红糖按照10:3:1的比例,充分搅拌后装进密封桶/瓶,前一个月每天拧开瓶盖(一次)放气,再盖紧,再过两个月即可制作成酵素。制作后的酵素可用于洗碗、洗衣、拖地等。

越秀区:都府社区

都府社区从2014年6月开始,全面推行“定时定点”投放模式。都府社区共设置了定时投放点2个,误时投放点5个。

模式实行之初,为了让居民适应新的投放模式,街道、社区、环卫站在宣传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以确保宣传工作到位,按照“在家分,下楼投,点监督,精细分”四项操作进行落实。居民的适应期大概需要2至3个月,环卫工人不用上楼收运垃圾后就有更多精力用于二次分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