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钟楼”今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9-08-14 22:00:00

信息时报讯(记者 叶边 通讯员 关悦)8月14日上午,共建粤海关博物馆“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会在广州海关属下粤海关博物馆召开,共同研究推动粤海关博物馆在交流培训、历史文化研究、专题展览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博物馆作用,擦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品牌。

粤海关博物馆设立于广州市荔湾区沿江西路在地图中查看29号的粤海关旧址(又称“大钟楼”)。每天早、晚8点整,粤海关旧址顶层的大钟奏乐鸣响,悠扬的威斯敏斯特宫报时音乐回荡在珠江江畔,1公里范围内均可听到。“大钟楼”的钟声,曾是往时广州人的标准时间参考,也是很多广州老街坊的城市记忆。“大钟楼”也已成为人们了解近现代海关历史和广州乃至广东对外贸易发展变迁的重要窗口。

粤海关博物馆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小朋友进行讲解。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通讯员 关悦 摄


8月5日,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全省红色革命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并举行第八批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广州海关属下粤海关博物馆获评“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是此次唯一获评的行业博物馆。

“整个粤海关历史长达265年,共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洋常并立’时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海关的关税自主权被剥夺。”粤海关博物馆讲解员邱柏心介绍,“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到1929年,粤海关实行的是片面‘协定税则’,税则、税率一律须与外国领事商议,经批准方能实行。”

这些历史都“记载”在博物馆展品里。如“洋常并立”展厅所展示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文稿,是1843年10月8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与英国代表朴鼎查在虎门签订的《虎门条约》的补充,其中《海关税则》一项记载了当时英国货物进出中国的税率分为“值百抽十”“值百抽五”两类,但前者税目甚少,同时议定金银、洋木等进口商品免税。这一税率较钦定粤海关税则税率大幅降低,也远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税率。这一协定税则成立后,美国、法国等国纷纷强迫中国对某些进口商品税率一减再减,以至于中国关税难以发挥其保护和促进民族工商业和农业、手工业发展的作用。

为争取关税自主权,从1927年开始,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持久的斗争,包括逐步废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改“值百抽五”税率为差等税率,改革海关行政管理体制等。其中,围绕着“关税余额”(又称“关余”)这一重要财政来源的斗争长达7年之久。孙中山发表《关于关余问题广州宣言》并且先后2次领导广州革命政府进行争拨关余的斗争,使得全国民众的反帝爱国情绪得以激发,维护主权意识大大增强,为“省港大罢工”等反帝爱国运动和收回海关主权的后续斗争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小学生听粤海关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解。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通讯员 关悦 摄


“新中国成立后,粤海关长期屈伏为奴的历史从此终结。1950年,粤海关正式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海关’,开启了人民海关新纪元。”广州海关教育处副处长、粤海关博物馆馆长刘琳说,“为了警醒国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勿忘国耻、自强不息,我们在馆内常设‘粤海关历史陈列’,向大家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粤海关从1685年设立至1950年改为广州海关的发展历程。”

正值暑期,馆内时常会有中小学学生过来参观,一些学生顺利通过了博物馆的面试和培训,成为了“小小讲解员”,义务为游客介绍展厅展品的故事及背后蕴藏的海关历史文化。粤海关博物馆也积极“走出去”,制作了15块移动展板,在沙面小学、华景小学等地积极开展“海关进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巡展。

据了解,粤海关博物馆还曾获评“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千年秀标志景点”“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等称号,并在今年获“第二届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目前,粤海关博物馆每周周一至周五(非节假日)9:00~16:00免费对外开放,市民凭有效身份证件即可进馆参观。

 

相关链接:

百年“大钟楼”有着多项广州之最

“大钟楼”建成于1916年,为海关总税务司署工程处建筑师戴维德·迪克( David C. Dick)设计,体现新古典主义古罗马式建筑风格。大楼坐北向南,共四层,连钟楼总高31. 85 米,总建筑面积3292.72平方米,耗资21万银两。巴洛克风格的钟楼,放置大型四面机械时钟,内有5 个大小不一的吊钟,为1915年英国制造的全机械传动式立钟。百年钟楼见证了中国海关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大钟楼”在广州近代建筑史上拥有许多之最:最早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物之一;最早采用垂直电梯的办公大楼之一;最早采用进口瓷片、马赛克进行室内装饰的建筑物之一;最早设立走火梯及逃生通道的办公建筑之一,至今仍然满足消防需要。建筑照片还曾于1925年4月送“美国建筑技术赛会”陈列展出。

曾是广州老街坊的城市记忆

“大钟楼”以顶层的大钟而闻名。钟楼为穹隆顶,高13米,四面各砌双柱塔司干双柱。钟楼建筑面积62平方米,分为两层:下为钟室,内有不同口径的铜制吊钟5座;上为钟机房,四面各有直径2.5米的外向圆钟面,昼夜通明,可24小时奏乐报时,传声甚远。大钟为1915年由英国制造,至今已100年,是目前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全机械传动式立钟。大钟音乐采用了英国威斯敏斯特宫(Westminster Palace)报时钟声,所鸣钟声响彻四方,1公里范围内均可听到,曾作为往时广州人的标准时间参考,也是很多广州老街坊的城市记忆。

从19世纪开始,海关按照天数计算船舶吨税,过了凌晨零点就要加收1天的费用。由于世界各地船舶的时钟存在误差,因此海关楼设置钟表统一报时,以为征收关税提供标准依据。此外,海关楼多设于江海口岸,发光的钟楼还能起到航标和灯塔的作用。


广州对外贸易发展的缩影

海关是海上丝绸之路至关重要的一环,“大钟楼”则是广州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广州设置对外贸易监督管理机构,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秦汉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今人俱已掌握其所经路线,番禺(广州)实为主要港都”(《五口通商变局》王尔敏著),当时的海外贸易事务由地方官员兼管。

到唐代时期,海外贸易发展规模日益扩大,沿海出现一批对外交往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其中广州是对外交往贸易的最大港口,商业繁荣,外商糜集。据记载,当时广州约有25万居民,其中有一万多为外国人。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委派右威卫中郎将、岭南节度使周庆立兼任岭南“市舶使”,以加强海外贸易监督管理 ,建立具有海关管理职能与管理外贸外事为一体的市舶管理体制,这是历史上首次专设官员负责管理沿海对外贸易。整个唐代时期,只在广州设立市舶机构,主要职责是对海外商舶、货物进行检查、登记、征收舶脚、收购买卖、接待番客和惩处逃避市舶管理的海外舶商。

宋代开始,在各沿海口岸设立专职机构市舶司,建立比较完善的海外贸易监督管理机构和制度,其中广州市舶司最为重要,专门管理南洋一带海外贸易。明朝初期,设置浙江(宁波)、福建(泉州)、广东(广州)三市舶提举司,主要负责朝贡事务、禁止私人出海贸易和对随朝贡而来的海舶商货入市贸易的管理等事务。

明中叶以后,浙、闽二司废置不定,“唯广东比较稳定,且面向南海和印度洋诸国贸易,海外市场广阔,无论规模、地位在国内都独占鳌头”(《明代海外贸易制度》李庆新著)。足以证明广州市舶提举司的重要地位。市舶制度起于广州,终于广州,前后延续900多年,广州在市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为岭南地区乃至全国海外贸易的稳定与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起,清政府先后设立闽海关、粤海关、江海关和浙海关,负责管理沿海贸易、稽征关税和查缉走私等事务,其中以粤海关地位最为重要。粤海关处在中国融入世界海洋贸易体系尤其是与欧美西方国家贸易的最前沿,开放的口岸、配置的关吏,以及监管的业务量、征收的关税等均远远超过其它的海关。

1931年6月1日,粤海五十里外常关改辖于海关机构,称分卡或分关,统归粤海关税务司署(简称粤海关)管理,至此原来由粤海关监督管理的常关退出历史舞台。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粤海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利完成了迎接解放,将关产和人员安全无损移交到人民手中,1950年1月31日,粤海关税务司署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海关”,直属于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