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传统“榫卯”工艺引爆酷炫当代设计灵感
2019-08-13 09:05:00

信息时报讯(记者 冯钰)100件原始木制榫卯,件件沐时光晕染;1003D打印榫卯,件件可拆装把玩。89日,由设计互联与融·设计图书馆共同主办的展览“融·榫卯 和合而生”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园景展馆开幕。展览基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将东方文化精髓与国际领先的创新设计结合,展览作品涉及建筑、家具、首饰、灯具、装置等多个领域,试图从不同层面探讨“榫卯”这一传统手工艺融入当代设计的可能性,探索“传统的未来”这一设计语言。

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展至2019年11月10日。

“融·榫卯 和合而生”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园景展馆开幕。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摄


由榫卯出发

探讨“物”与“人”的三重关系

榫卯,是中国人对待木与木连接的方法,材料甚至延伸到石、竹和金属。大到建筑桥梁,小到家具窗格。中国古人用精确的木结构,完成点线面之间的立体构造。

展览由榫卯出发,探讨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衍生为展览的三个版块。在“物与物”版块空间中,展览通过历史、结构、解构、制作过程等方式向观者传达千年的榫卯智慧。“物与人”的空间则汇集了拥有不同人文背景的设计师、艺术家,对榫卯进行解构与重组,用不同的语言去呈现对于榫卯的理解。“人与人”的空间通过文字和影像的方式,传达手艺人、设计师、策展人、特邀艺术家对于榫卯的解读,在展览结尾处娓娓道来,引发思考。

“无论是建筑、还是一座文化机构,都是把不同的元素,把设计、文化创造与实践连接起来。包括榫卯这两个汉字,它们本身就包含着充盈的结构关系。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空间,这个现场,大家与展品之间也建立起了一种关联。设计互联致力于策划的多元项目与活动,背后都有思考如何与公众发生关系,发生怎样的关系。这所有过程中,我们都在创造丰富的连接,这恰好也是我认为的榫卯的精神内核与本质。”设计互联馆长奥雷·伯曼在开幕式上谈到设计互联的愿景与榫卯的内在关联:“在设计互联的名字与榫卯的名字之间,我们也找到了巧妙的联系。设计互联在创立之初的愿景,即是建立优质的文化内容与公众之间的连接,传播设计的价值。今天在现场,我们向大家呈现一档专业而易读的展览,同时也在践行我们的初衷,为大家创造这些文化连接。”

 

和合而生

23位当代设计师创意集结

 榫卯即是结构名称也是技术名称,在中国建筑、家具、农具、工具等各个造物领域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榫卯也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构造之一,是极具东方韵味的文化符号和遗产。“榫”与特定的“卯”结合——所谓“和合”,之后生成新的物件,产生强有力的支撑力、连接力、生命力。展览主题“和合而生“即由此而来。

展览集合了多位在当代设计领域见解独到、独立实践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侯正光通过加工红木家具厂的废料,用榫卯的结构制作可以伸缩的条案和屏风“来来往往”,体现对传统红木家具材料使用的思考;袁媛的灯具“解锁”将传统的“鲁班锁”的结构之美体现在光影之中;Mike Wong的“DOoough Ball”是一组拥有可调节的灯罩的灯具。灯罩为球形,由“榫眼”结构构成,因此它的形状可以通过拼合而改变,从而调节灯具的亮度和形态;瑞士艺术家Sebastian Marbacher的“Log Chair”(原木椅)是受到中国榫卯艺术家傅中望的作品的启发,用两种不同加工阶段的木材以传统榫卯结构连接而成的作品。

赵蓉说:“我们热衷探讨中国设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去做。当代设计师需要先找到自己的根基,然后才能有所发展。展览里我们能看到,当代设计师将榫卯这一传统技艺的产物,转化运用在建筑、首饰家居设计中。榫卯不仅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工具和技术,其中巧妙连接的心思更赋予设计以趣味。这种心思趣味正在挑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流程化和标准化,这种趋势对中国设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展览作品涉及建筑、家具、首饰、灯具、装置等多个领域。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摄


展示厅里的部分作品。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摄

 

历程梳理 

展望榫卯与当今时代及未来的关联

20122017年,融设计展每年以一个中国传统材料为主线,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设计师进行当代设计语言创作。第一年竹、第二年丝、第三年土、第四年铜、第五年纸;第六年,榫卯。

“融的三位创始人设计师在十年前启动了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化研究的原因,就是我们当时找不到我们的脚应该站在哪里去做创作,所以我们就开始了中国传统手艺的研究,我们觉得我们的脚终于落地了。我们邀请、集结了顶级的家居设计师、中国著名的首饰设计师、来自欧洲家具设计师、在台湾学习的设计师、来自香港的平面设计师等等周围各个领域的设计师跟我们一起,用软榫卯去做创作,这就是融最早的来源。”谈及融系列展览的来源以及本次展览的初衷,联合主办方“融设计图书馆”主创设计师、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张雷表示,“这个展览起始是在杭州的一个山里面的乡村,我们邀请了这23位设计师去开题,我们给大家讲中国一百多个榫卯,大家对榫卯怀着很多的热情,但是具体要做什么,当时的我们还不知道。但两年之后我们有了这个展览,大家在过去两年间创造了这些东西。我们要告诉大家,让大家看到:榫卯可以是彻底不同的、焕然一新的。中国的设计不缺乏热销品,但是中国的设计缺乏我们自己在我们的祖先的肩膀上创造我们当代的未来的设计语言。”

虽然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无论是榫卯本身的连接方式,还是被解构后的元素与符号,抑或是基于材质本身的特性的思考,这些,都留给我们巨大的财富与探索的空间。而榫卯代表的工艺哲学更是启发人们思考着更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