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位市民志愿者体验医患角色互换
2019-07-29 15:32:16

信息时报讯(记者 廖温勃 实习生 毛洁 通讯员 黄贤君 白恬 黄璀玥)医患双方,身处同一个医疗场所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或许可以和谐共处,也或许会有矛盾冲突,但在疾病面前,无论哪一方都无法缺席。

医患之间,彼此了解与信任是否可能、如何实现?“以前每到医院,我都会抱怨看病难,但是这次体验过后,我能够理解医护人员的辛苦和无私奉献,更多产生了社会有这些负责的医务人员的幸福感。”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第四届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落下帷幕,一位参与其中的市民体验者陈莹走进了该院手术室进行了三场手术体验,医患角色互换让彼此更加了解、理解。



市民志愿者在医院进行体验。通讯员供图


三场手术体验,她对医务工作者产生敬意

在这项持续了六年、打破医患身份壁垒,让普通市民零距离体验医者工作的角色互换体验活动中,本届有25位市民朋友深入该院手术室、产科、产房、生殖医学中心、器官移植科、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儿科、骨科等临床科室,成为医护人员的一份子,深度体验医者工作,感悟医学魅力。与此同时,四位该院医护人员通过“秘密”就医与陪同就医,体验患者就医的困境。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陈莹用这么一句经典的名言形容她体验的手术室,在手术室中,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成为医患关系产生嫌隙、矛盾集中呈现的地方。她体验了三场手术,“第一台甲状腺瘤摘除手术,观察过程中我的心情一直很平稳,但手术结束后,我‘晕台’了。”陈莹说到,这是对体力和精神的巨大考验;而第二场体验的疝气手术,则让她看到了台下护士们的辛苦,“不同的手术、不同的器材、不同医生不同的习惯,她们需要都熟记心中,快速反应进行配合。”第三台,是特殊的器官捐献手术,“手术进行的同时,隔壁手术室传来了婴儿降生的啼哭,在生与死的轮回间,医务工作者始终要保持理性,他们的精神压力很大。”

“医生这个职业对专注和团队协作的要求或许是任何其他职业无法匹敌的”,80后作家王威廉在手术室体验后也有类似的感触,每一台手术医生都全神贯注、紧盯各种情况,医生像处理工艺品一样处理每个出血口、缝合一处处伤口;一台手术上百种器械,主刀医生想要的操作用具,旁边的医务人员要第一时间给到,而这个过程甚至不需要语言和眼神交流,配合十分默契、高效。王威廉不禁感慨医者这个职业背后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与积累。

体验结束后,陈莹用三个词致敬医务工作者:专业、辛苦、初心,通过深入了解,她意识到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本质,产生了对这个职业更多的理解。


患者换位:看见医者不为人知的辛苦与专业

“我多想跟患者多聊几句,但是……”广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刘海英医生指着电脑上一长串的候诊名称,对体验者何钻弟无奈地说到。候诊三小时看诊五分钟是无数患者的抱怨,曾作为患者的何钻弟深有感悟,然而在换位体验了刘海英医生一上午一口水不喝、一句话不停、连看90多个患者的门诊后,她意识到紧张的医疗资源根本无法给予医生详聊的时间和空间。

同样对医务人员高强度的工作感触颇深的还有志愿者熊普先。这位瞒着麻醉科医生女友来报名参加活动的理工男,曾抱怨医生女友时常约会放鸽子、信息不回复、总是在加班。但在进入女友工作的手术室,站了十几个小时、旁观了数台手术后,却直言:“他们真的太累了!我只是在一旁观看就十分疲惫,但他们却需要全程高度集中精力,这对身心都是莫大的考验,我不禁为他们的健康担忧。”在一台剖宫产术前麻醉中,因为产妇情绪十分紧张、全身发抖导致麻醉注射困难。熊普先看到麻醉医生压下焦虑,镇静地对产妇进行情绪安抚,悄悄握住产妇的手,而另一位麻醉医生额头已经出现汗珠,却快速精准地完成了麻醉操作。医学不仅是治愈,更是安慰;体验后,熊普先对女友24小时on call的工作有了更多的谅解,也更理解女友医者职业的意义与成就。

“在医疗工作之余,医生还要写一篇又一篇的医疗文书、教学课件、论文报告,下班后还要参加案例讨论学习,这些对一心看病的患者如何诉说?医生的很多辛苦其实我们并没有看到”……25位跨越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市民志愿者在为期五天的医学零距离体验中,看见了医生的苦与乐,医学的精深与局限,拉近了医患认知的距离。


医生换位:医患沟通与医疗服务持续改进的不可或缺

在此次医患角色互换体验活动中,有四位“秘密”的医生志愿者,他们是广医三院的新员工,医务人员首次变身患者及家属,进行就医与陪同就医,体验患者及家属的就医感受和可能遭遇的困境,并对医院就医过程中不合理的流程提出改进意见。

重症医学科的护士严诗玉陪同一位产妇进行产检。作为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所在地,广医三院的产科总是人满为患。严诗玉在陪同产检的过程中看到,那位孕妇从上午9点到中午12点,三个小时没有坐下过、没喝过一口水,每个就诊环节都焦灼地等待,而一个上午忙碌下来其实只完成了三件小事——门诊抽血、和医生进行五分钟的面诊、以及做一次白带常规检查。

“没办法,人太多了。”孕妇对这种忙乱与辛苦似乎习以为常了,然而严诗玉却在细节中看到更多改进的空间。“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我们是否可以多一些就医引导与主动服务的意识”严诗玉看到,在不少诊室的门口、抽血的窗口,患者都焦灼地站着、张望着,明明有座位却不肯坐下。严诗玉认为,不少患者初次就诊时对就医流程、医院环境可能一无所知,造成了就医过程中的慌乱与莫名紧张。如果能有更清晰的引导与指引,并有主动上前服务问询的意识,或许可以减少拥挤的状况,减缓患者的焦虑情绪。

而另一位医生志愿者张伟则“变身”患者家属,陪同一位结肠癌的患者手术后,对患方的焦虑深有感触。手术室一墙之隔,张伟清楚地知道里面发生着什么,但患者的家人们却在等待中逐渐焦虑。随着手术时间的推移,原本还坐着的家人都站起来在手术室门口徘徊、张望,神情紧张而焦虑。“当我站在医生的角度时,我关注的是患者与家人是否配合治疗;但当我站到患者家属那一方时,我看到家属更担心的是病人会不会感到害怕、是否遭遇疼痛,以及疾病可以治愈的程度”。这次陪同就医的体验启发张伟,医者给予患者更多的解释、沟通和共情,或许能让患者感到安心与信任,拉近医患双方的心理距离。


改善医患关系,双方共情很重要

“医患之间是被信任、被交付的关系,患方在陷入疾病时、感到无助时将生命交付给医者,而医方用专业知识巩固这种关系”,体验者、作家王威廉这样看待医患关系。但在体验后,他发现现实中,这种医患关系还受到患患关系、医者与患者家属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影响。

在重症医学科,王威廉看到医患关系与沟通更为复杂的一面: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大多失去自主判断与决策的能力,此时的医患关系让位给了医者与患者家属的关系。医生需要事无巨细地与家属沟通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治疗成本等等,由家属做出治疗决策。在重症面前,医患关系面临了诸多的考验与变数:有的家属砸锅卖铁都要救治,但医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有的患者还可以再努力,家属却先行放弃了治疗;有的家属反复犹疑不决,把难题都抛给了医生……在重症医学科的那间医患沟通室内,王威廉看到了医患关系的微妙与复杂。

“改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共同感受医学得温暖,将医学赋予人文温暖。这其中,共情尤为重要。”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医三院党委委员赖永洪认为,正如钟南山院士在代言本次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时所言——体验医患角色互换,搭建医患共情桥梁,共同感受医学温暖。“医患关系不仅仅是一线医务人员的压力,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也需要做出改变。”他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在帮助改善医疗服务的同时,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层也要进行改变,并让医患关系的境界达到共情,“以体验营做为开端,医患双方面对共同的敌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