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街坊这么多清明思亲方式,您都知道吗
2019-04-04 18:52:31

一杯杏花酒,满盏思故人。明日(4月5日)便是清明节,海珠街坊已陆续备好香烛祭品,与宗亲聚到一处,用传统或新潮的方式,祭奠先人,表达哀思。

在土华、龙潭、石溪、黄埔等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祭祀方式。村民奉上烧猪祭品,燃烧香烛致意,在思亲楼内缅怀先人。也有街坊选择新潮的网络祭奠方式,通过科技手段,远程祭祖。对此,你怎么看?

专题统筹/记者 谭啟菊

图/文记者 谭啟菊 蔡晓素 林茹彬 温倩茵 卢杰 曹婧芸 见习记者 丘敏华 吴美芬

 

华洲街:三村祭祖重视传统风俗

在华洲街道,土华、龙潭、小洲三村,注重传统风俗的村民正在或繁或简地为这个重要的中国节日着手准备,烧猪、祭品、香烛,还有对先人的一颗真诚的敬重之心。

近日,记者走访三村,发现各先人楼已陆续有村民开始错峰祭祖。在华快附近的土华村先人楼内,负责人成叔正在打点,他表示,这里安放的都是本村先人骨灰,“即便是外嫁女,如果家人同意,她和丈夫都可以免费安放在这里,生前曾经远在美国、新加坡、加拿大、香港等地的现在都‘落叶归根’了。”成叔回忆,以前乡村有旧例,只有男性才能进入先人楼,现在无分男女大小都可以进入祭祖,因此往往都是一家大小来。

而在龙潭、小洲两村,记者从村中长老何礼谦处了解到,正清(4月5日)当天,龙潭村三大姓氏——黄氏、何氏、李氏族人大部分会分别集中前往番禺化龙草堂、白云嘉禾鹤边、番禺南村的祖墓扫墓,少部分到新光快速路旁的龙潭福寿楼拜祭,到了午后,龙潭村黄氏宗祠族人会举行“太公分猪肉”仪式,老幼同堂相聚酒席叙情谊,延续传统数百年来的传统。由于小洲村内没有兴建福寿楼,因此大部分先人骨灰安放在七星岗福寿楼,小洲村民也会相对集中地在正清当天前往祭拜。


土华先人楼

 

江海街:七星岗福寿楼拜祭错峰开始

在江海街红卫村里,七星岗福寿楼隐藏在低矮的村居群里,近日正午时分,纷纷有村民、外戚带着祭品来此错峰祭祖。

在这里工作了20年的兴叔是新村本地人,他表示,从3月末已开始有村民陆续前来,正清及之后两天、正清后一周的周末将迎来高峰。据兴叔介绍,七星岗福寿楼不仅服务红卫村村民,其他外戚、非本地户籍的先人骨灰也可以安放在这里:“20年前建成的七星岗福寿楼有三座主建筑,现在仅开放其中一个,使用率50%,还有约3600格,如果之后再开放其余两座建筑,各自还可以安放更多先人骨灰。”而福寿楼的收费标准,20年来没有变化过。


七星岗福寿楼


 琶洲街:黄埔古村各大宗族祭祖

每年清明节前后,黄埔古村以冯、梁、胡、罗四大姓氏为代表的宗族将会陆续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虽然姓氏不同,但是大家的祭祀方式相差不大,都是沿用传统的方式来祭祀先祖。

以冯氏为例,祭祀当天冯氏族人将会于一处集合,共坐大巴或自驾前往番禺化龙镇谭山,到达谭山后步行去太公墓,将代表三大地方表系(分支)的三只烧猪摆列整齐,接着,三地代表上香,宗亲会长宣读祭文,族人依次上香、奠酒,礼毕,烧炮仗欢送人神。祠堂祭祀毕,留下一只烧猪给谭山老表及守墓人后代以示感激。谭山祭祀结束后,族人们会陆续去其他冯氏祖先地点进行祭拜,于晚上回到黄埔古村,齐聚一堂。其他姓氏除了时间地点不同以外,其他祭祀步骤与仪式皆与冯氏相似。

 

凤阳街:林氏族人进行太公分烧肉

凤阳街辖内的十几个姓氏宗祠也会进行传统的祭祀仪式。

以林氏与张氏为例,大家进行的相同仪式有上香、祭拜和放鞭炮,不同的是林氏会进行太公分烧肉环节,族内每人都会分到一块,寓意好运美满;而张氏则会给族人分发红山利是,祈求平安幸福。据了解,林氏将于4月5日集中前往罗城祭祖,张氏将于4月6日集中在沙溪村墓园进行祭祀。


张氏祖先墓园。

 

瑞宝街:石溪村村民逐渐推崇鲜花拜祭

海珠区工业大道南新业路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印刷厂,位于130号-1号的石溪思亲楼在此显得十分突出。走到思亲楼门前,“念前辈继往开来,悼先人当思功过”这两行字便赫然映入眼帘。

1992年,为了推行火葬方式,方便村民存放先人骨灰,石溪村建起了这座思亲楼,占地面积8400多平方米,可寄存骨灰容量约4万份。后来,思亲楼逐渐对外开放,目前骨灰寄存量达到约3万份,收取费用为150元一年,已成为老广人重要的祭祖之地。

思亲楼楼长梁志伟告诉记者,每逢清明节,思亲楼就会迎来人流高峰,约有5、6万人前来祭拜先祖。梁志伟说道,思亲楼内不允许燃放鞭炮和燃烧先人衣服,市民使用最多的拜祭品是纸钱、香、蜡烛等。近几年来,不少市民逐渐改变传统的祭拜方式,带上鲜花来寄托一份哀思。


石溪思亲楼。

 

祭奠先烈:纪念烈士,传承精神

石溪思亲楼的正中央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碑主人是因抗洪牺牲前线的谢国芳。据石碑上记载,谢国芳是湖南省昭阳县朱石拗村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二十九团第三营十二连的战士。梁志伟介绍道,旧时的石溪是水乡,水网密布,周围都是河涌。1951年,石溪村发生洪灾,谢国芳冲在抢救基围前线,为救人而英勇牺牲。

为了铭记烈士,2008年8月27日,谢国芳同志纪念碑在思亲楼落成。此后,在每年清明节期间,石溪经济联社都会组织团员文兵、党员代表等到思亲楼祭奠烈士谢国芳,倾听烈士的光荣事迹,为他献上花束并肃立默哀。

实际上,在纪念碑落成之前,谢国芳烈士墓早已坐落在石岗公园,石溪村在清明时节都会组织师生前往石岗公园扫墓。“让谢国芳烈士的事迹永远流传,让后人永远记住他,学习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梁志伟说。

此外,记者了解到,邓世昌纪念小学也有此传统。每年清明期间,该校师生便会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据该校教师陆敏介绍,目前,该校陆续建设了邓公像、邓公苑等建筑,每年的清明活动也会围绕这些建筑开展献鲜花、送挽联、唱《世昌颂》等活动。今年的活动初定4月15日举行。

谢国芳烈士纪念碑

 

新潮扫墓方式:AR扫墓、概念坟墓

临近清明节,网上有商家推出了“如意套餐”和“吉祥服务”。记者了解到,所谓“如意套餐”就是祭拜的用品在网上下单之后可以直接送往墓地,而“吉祥服务”则是一条龙服务,包括帮助整理墓地,清洁除草,祭拜人只需要出席即可,有的甚至可以代客祭拜。

此外,近几年也出现了不少新潮扫墓方式,如网络祭奠、代客扫墓、直播扫墓、二维码扫墓、AR扫墓和E-TOMB概念坟墓等。

网络祭奠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祭奠方式。广大用户通过在互联网上为逝去的亲友建立网上纪念堂或者网上墓地,并在其亲友的重要日子通过互联网进行祭奠,藉以追思,悼念和怀念。这种祭奠方式便捷,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缅怀逝者。

AR扫墓,则是用户选择逝者生前录过的一段视频,设定一些特定的地点,然后“AR扫墓”app会利用AR和GPS卫星定位技术,让用户再次造访逝者生前待过的地点,再次从手机上感受到逝者的音容笑貌。

近几年出现的概念坟墓,它可以存储逝者生前的博客和个人网页等网络空间信息,还能让亲人朋友通过移动终端登陆它们或上传一些图片和留言给逝者以作缅怀。墓碑中有存储设备和蓝牙发射器,通过一枚特制的十字形蓝牙钥匙,家人可以上传一些信息,来到墓地时可以用手机蓝牙连接来访问死者生前的博客,并通过浏览照片缅怀逝去的亲人。

在各种新潮扫墓方式中,较常见的是二维码“扫”墓,在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用手机扫描墓碑座上的二维码,即可登录烈士的专属网页,进一步了解烈士生平事迹。这种“扫”墓方式,为群众瞻仰烈士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方便,以更加广泛地宣传烈士事迹,弘扬社会正气。 

记者在手机商城上搜索,全国各地代扫墓业务遍地“开花”,价格从几十到上千不等。广州地区代客扫墓套餐分188元、388元、688元共三个档次,包含碑石描金,清扫清除墓园杂物、花束,通用纸钱,酒食水果等基本祭扫用品以外,中高档次套餐还包含视频直播及跪地祭拜,这种跨越时空的扫墓方式,你接受吗?

 

网络扫墓:忘记充钱坟墓归零

90后杨女士曾为其爷爷建过一个网上坟墓。

杨女士自小与爷爷一起生活,在她的世界里,爷爷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2011年,爷爷离世。由于爷爷身份特殊,所葬墓地平时她并不能时常前往拜祭。于是,她便在网络上为爷爷建立了一块墓地。每天烧香拜祭,为墓地建设亭台楼阁,闲暇时对着墓地说说话。失去爷爷后,这个墓地便成为了杨女士的精神寄托。

为了维持网上墓地的建设和运转,杨女士每个月在上面投入92元,有时也会有额外支出。几个月过去,爷爷的坟墓已小有规模。有段时间,杨女士忙于工作无暇分身,一时忘了给网上坟墓充钱。大概一个月过去,等到再次登录后,她发现爷爷的坟墓建设一切归零,给她一种十分荒凉的感觉。从那时起,她突然觉得,网络终究是虚拟的,是时候回归到正常生活中了。后来,她再也没有登录过。

 

坚持传统:拜山,不止是怀缅更是相聚

家住赤岗的林女士,父亲骨灰安放在海幢寺。十年来,每逢清明节,平时各自奔忙很少聚头的亲戚就会聚在一起,去海幢寺祭拜林女士的父亲,然后在海幢寺附近吃午饭。

这样的祭拜活动,已经持续了十年,已经成为了林女士一家的传统。林女士表示,虽然现在有很多新型的祭拜方式,但她依然觉得要坚持传统:“我非常理解新型拜祭方式的出现,但对于我们本地人来说,拜祭不止是怀缅先人,更是有机会和亲戚们共聚一堂。”她认为,亲人间的相聚是非常重要的,每逢春节、清明、中秋这些大节可以聚会,是维系亲情的方式之一。

 

有赞有弹:

赞——尝试新方式省时省力

来自越秀区的居民李先生表示,每年清明扫墓准备祭品都很繁琐,如果要上山,还得大包小包提上去,更加麻烦。现在网上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确实可以省下很多精力,自己很乐意尝试。

家住江南西的马小姐坦言,一直以来,她都很支持减少传统扫墓的方法,觉得那种烟火缭绕的扫墓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了。“虽然它流传了很多年,但并不是任何传统习俗我们都应该毫无保留地继承。就像我一样,我的孩子还小,我就不会带他去那种地方拜祭先人,对身体也不好。”

 

弹——坚持传统可表孝心

来自海珠区黄女士则表示,拜祭本来就是后人对祖先礼敬的心意,无论是整理墓地还是准备祭品,都是孝心的表现,这种习俗延续千年,对于后代孝道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如果找人代扫墓,则流于形式,不提倡。

家住燕岗的陆先生觉得不管是传统的扫墓方式还是新型的扫墓方式,不过是一种形式,主要还是老人家在生的时候要对他们好点。

 

民俗专家:在沿袭传统和时代发展中寻找平衡点

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民俗学家饶原生表示,身在异乡无法回家祭祖是很多人要面对的现实,网上扫墓、代客扫墓、直播扫墓这些新的扫墓方式的出现,确实可以满足不少异乡客的需求。饶原生告诉记者:“传统清明扫墓要求整个家族的成员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当今社会有时很难实现,而通过网上祭祖或者代客扫墓等方式,能够让传递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又能解其对逝者的思念之苦,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需求。” 

饶原生强调,相比之下,传统的扫墓方式在联络家族成员感情,加强家庭成员沟通,传递好家风等方面作用更加凸显。“网络祭祖、代客扫墓这些另类的清明祭拜方式无可厚非,而关键是在沿袭传统和时代发展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