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丝岗,艺术与生活无界相连
信息时报 |2018-12-04 20:47:57


信息时报讯(记者 冯钰 实习生 李侃祺)说到艺术季,你是不是觉得那一定是高大上的、普通人只能鼓掌围观的东西?其实在我们身边,最普通的老城社区里,就有一个艺术家与全体居民共同创造的艺术季。

18.jpg

12月3日,“无界艺术季”(第一回)在农林下路扉美术馆举行,这是一个创造艺术与生活无界相连的节日,18位当代艺术家、众多艺术团体、广州美院实验艺术系的研究生集体以及竹丝岗社区的民众们共同创作,他们的作品将在这个艺术季的四个月时间里逐渐推出,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将贯穿整个艺术季。

开幕当天,美术馆外不像是当代艺术展开幕,倒更像是祠堂里开“龙船饭”,热热闹闹摆开了“百家宴”。附近擅长做饭的居民做了拿手菜来与大家分享,桌椅不够,就把家中闲置及损坏的桌椅板凳带来,扉美术馆则负责修复这些家具并在稍后归还给他们。正如策展人宋冬所说,艺术家们的创作把艺术植入社区和生活中,使民众与社区融入到艺术中,用艺术的方式重新构建邻里关系,让艺术深入生活,使社区成为一个无界的博物馆。

19.jpg


所有的作品,都与城市社区有关

通向扉美术馆需要经过一段悠长的旋转式楼梯,首先引入眼帘的是著名策展人、艺术家冯博一先生的作品《生存痕迹》,冯博一先生一直以策展人的身份策划展览,此次也是首次以艺术家的身份参展。本次展览展出了冯博一先生20多年以来的策展艺术生涯以及个人和艺术访谈。希望借此向公众传递其策展的理念。

同时,箭厂空间的《女子噪音台》是一个适用于女性身份认同的个体录制噪音音乐的音响工作室。在馆内将竖立起一个3x4米大小的完全隔音的房间,作为一间噪音乐队的DIY录音室。《女子噪音台》跟音乐爱好者互动较强,在里面可以录制噪音音乐。它也很亲民,适合年轻人参加,对声音的感受性和参与性很强的一件作品。

骑楼是广州生活常见的市井现象,广州是一个文化多元、有活力的中心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在定制好的骑楼放置旧书籍、哲学文化刊物、艺术书籍等等,以此怀念对广州这种文化的情怀,表达街区文化、骑楼文化对我们现代生活的重要作用。艺术家陈桐此次展出的书籍有部分已经是绝版书籍,市面上非常罕见,也因此而弥足珍贵。

在互联网语境下进行艺术实验,艺术家葛宇路的迹得尝试将个人记忆,空间,公共交流,编织在一起,让每个人都可以加入其中,上传基于地理坐标的记录,并利用他们创造和分享自己的地图,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艺术家白双全的《超市美术馆》是一个社区项目,他邀请街坊将家中多余的日用品,放进美术馆一段时间,再将物品摆进日常超市,形成一个新的展览。在这个过程中,日用品被重新定义,变成展柜里的艺术品,如果将其放进超市,也许它还能拥有其货币价值。这些日用品在不同的身份间转换,回到流通领域,经过艺术洗礼。这也是一份长期性的工作,并不是仅仅作为单一艺术品展出,而是一个项目。

居住空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却有许多空间上的细节经常被忽略,比如阳台的底部。如果给阳台的底部注入一米阳光,或者一盏顶灯,增加其明亮度,就会有所不同。艺术家谢斐的《一米阳光》正是为社区增加一处公共活动的地方,营造一处公共公开的分享平台,象是一个小剧场,由此产生新的价值认识。

每一段感情的背后都有一段独一无二的动人故事,艺术家马玉江的《杏核戒指》也不例外。与妻子的初识来源于一次游玩中丢失钥匙。在长达九个月的持续寻找中,终于在草丛中找到,当时钥匙旁边有颗杏树,经过秋冬季节的杏树下有桃核,用这个杏核磨成戒指,并求婚成功。他认为这是一件用艺术感知融入生活,改变生活的感人作品,是艺术的人生。


竹丝岗社区居民参与了大部分作品创作

在旋转梯出入口周围的倾斜玻璃顶台面上,放置上千个大小形状不一的透明玻璃器皿,这些玻璃瓶几乎都是从社区收集来的。艺术家王礼君的《扉—水平》将容器比作一个人的认知,在某个特定的瞬间,人与人的认知或许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同一水平状态。随着容器的大小不一导致其挥发性也不尽相同,故而也能理解为在时间长河里,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作为竹丝岗老邻居的艺术家冯峰想给竹丝岗社区街坊建立一个视觉档案,希望无论在任何时候来到扉美术馆,都可以找到他们幸福的笑容。影像记录了他们尽可能地保持着微笑的表情,它呈现了一个美好瞬间的同时,它象是一部微型的电影,表达了美好与善意的主题。

除了对竹丝岗的街坊们有着深切的感情,对于医生,艺术家宋拓也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他在广州竹丝岗社区周围地毯式地寻找和咨询心理和精神科医生,然后从主观意愿中选出10个最喜欢的医生。

艺术无处不在,艺术没有边界,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是艺术,或许就是自己的家呢?艺术家卢明也在车梯空间将自己的房间还原在空间里,向大众传递最日常的生活状态。

与此同时,扉美术馆也邀请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学生参与百花项目的创作,希望打造一个百花齐放的情境。用各式各样的材料来创作花朵,以人们一种新的感知体验。。有嘴唇类比的花,有用石膏埋藏起烟头的花,也有父亲的数位女性朋友也可以比作花。这里的“花”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花朵,也可以是人们潜意识里比作花朵的人、事和物品。甚至有时候花朵不一定都是美丽,有时候也许昨天绽放的花朵今天也会凋谢。所以,我们要热爱环境,不能乱扔垃圾;更要热爱生活,因为生命诚可贵。每一季花开花落都不尽相同,因此这个作品也是不断地扩散可以参与的创作

《徐震超市》是当代艺术家徐震的经典之作,作品重现一间便利商店的配置。《徐震超市》既幽默亦富颠覆意味。超市内的货架摆满商品,从高露洁牙膏到贵州茅台酒瓶,琳琅满目。然而,每件商品的内部却被清空,仅存包装空壳。店内收银机运作如常,以正常价格购买空无一物的产品包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商品时往往都是购买其内容,徐震先生在改变购买行为的同时,提出购买行为对认识的影响这一话题思考。

隐藏在街区里的艺术品

艺术创作群体Mapping工作坊的作品《快乐传递》,是源于五个大学生一次跟快递员偶然相遇。适逢下雨,快递员诚邀几位大学生到自家的小店避雨,了解到快递员由于工作的原因略有不悦,在为他唱歌弹吉他和晚上办了party 过程中发现,其实不经意间的举动也能把快乐传给他人,而快递员通过他的角色传递给更多人,由此将快乐传递到千家万户。人的快乐与真诚是一股强大而珍贵的力量,它能帮我们化解这世间的隔阂与困难;而传递快乐与真诚又更加难能可贵,它是一件很酷又无比幸福的事。

Mapping工作坊的《手美术馆》了解到每个手上的伤疤、手镯、链子,背后都有一个平凡的故事,它讲述了关于自身或家庭的点点滴滴。通过和菜市场的商贩们讨论背后故事,因为工作环境不同,手上的痕迹也有不同,镯子和手链等饰品也寄予对于家庭的经历和期许,很多背后的情感和家庭故事,构成了特有的风景。

继续往下走,通过一条小径,走到《民众花园》。它希望通过艺术对公众的主动介入,将处于社区中的旧花坛改造成公众都可参与可创造的艺术项目,用行动改变城市环境,让艺术变成触手可及的事情。《民众花园》收集大大小小的不同形状的、废旧的、即将丢弃的、能盛放东西的任何器皿用以种植花卉,赋予即将丢弃的“容器”更多的意义。今后也会增加公教性质,将诚邀附近的小学生前往维护和浇种。艺术可以改变看法和态度,建立邻里间桥梁,美化生活。

20.jpg

艺术家余睿经过三个月的走访发现,竹丝岗的居民对于鸟类的存在非常友善。她的《竹丝鸟鸣》作为艺术家对城区的改造,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该放在一个公共空间,便有了这个作品。在居民公共活动区域,用“竹子”做串联的圆形鸟笼建构,笼门可以打开,里面有食物和水,欢迎鸟儿来到居民的活动区域,这个区域即是竹丝岗居民的活动区域,也是鸟儿、动物们的活动区域,希望展示社区是愿意与动物一起分享社区空间的,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社区环境。

艺术经验与社区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徐坦一直进行着社会研究性的艺术项目《社会植物学》。他和他的团队在珠三角展开田野调查,了解其土地使用、植物种植以及人的饮食情况等。他也在竹丝岗继续他的研究。从社会植物学的角度去解读社区名字——《农、林之路 竹、丝之岗》,通过种植行动,促进社区的活力和能量。在调研中把社会调研变成艺术,在农村发现的美学观念,放进美术馆不免有点苍白,而将其放在社区与饮食上,才算真正获得生命的感觉。因此,非常希望与人民多交流日常生活和环境,共同分享不同方面的感受。

其实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已经形成的日常景观,这些景观都是由居民或者是社区的工作人员在生产生活中慢慢形成的。以环卫工人为节约空间而将垃圾车竖立放置,它在此时已经变成一件具有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它是生活的痕迹,也是处理生活的方式,这已经构成了展现生活印记的博物馆物件,成为“无界博物馆”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